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细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多种诵读,感受奇山异水之美。
教学难点:
整合比读,领悟寄情山水之意。
三、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这封书信藏着最美的山水,作者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特征,描写富春江两岸的奇山异水,以及自己“独绝”的感受。文章骄散相间,简练隽永,历历如绘,是一篇情景兼美的六朝山水小品佳作。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模拟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领7班的同学完成《艺文类聚》卷七的古文《与朱元思书》节目的录制。《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性质资料图书,共卷。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从《艺文类聚》卷七的古文《与朱元思书》入手去开始录制,同时也领略属于诗人吴均的奇山异水。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皆已亡佚。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
2.写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本文是作者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随兴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
3.积累一种文体
“骈体文”的有关知识。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开头的“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三、诵读训练
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3.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协助学生疏通文意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皆:全,都。
缥:淡青色。
若:好像。
奔:奔马。
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直指:笔直地向上。
泠泠:清越的流水声。
嘤嘤:鸟鸣声。
戾:至。
反:通“返”,返回。
横柯:横斜的树枝。
三、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指导朗读
全文34个句子,四字句达29个之多。当我们放声吟诵时,能感受到动人心弦的音乐之美—文句的节奏美,音调的抑扬之美,“旋律”的复迭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全班朗读:读出赞叹感、陶醉感。
⑴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⑵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⑶ 注意重音。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是作者对富春江总体的高度评价。“奇山”“异水”和“天下”,两字一顿,还应放慢语速,读“天下”两字,可以做重音处理,显出对比:“独”“绝”两字,不能连读,应一字一顿并延长时值,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⑷ 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感知内容
(1)文章共有三段文字,请概括每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第一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点出其总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即富春江水之美。第三段:写“奇山”,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鸟兽,以及人在此景物中的感受。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明确: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之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二、用心阅读,初步感知
1.第一段总写,作者是怎样描绘富春江山水之美的?
交流明确:
环境氛围:勾画出整体风貌——清澈透明、浑然一体(远景,静态描写)
人物心情——舒畅、惬意、轻松、闲适(动态描写)
观景位置——舟行水上
总体印象收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朗读第二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异水”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先写水色——缥碧
再写水态——清澈湍急
追问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清澈。用到侧面描写、夸张、和动静结合的方法。“千丈见底”“直视无碍”从侧面表现水清;“千丈见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水清;先写静景,通过“游鱼”引入动景。
追问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突出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江水的湍急和奔腾的气势。
3.朗读第三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奇山”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山势、山声、山色
追问1: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好在哪里?
明确: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这里却有了动感;山本无生命,却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争着往上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景。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伏笔。
追问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好在哪里?
明确: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景物色调发生变化,由动返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枝密林茂,幽暗不见天日。这实际是写光影的变化,显示出富春江景物的多变。
三、学生阅读全文,深入研讨
1.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明确: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2.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明确: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心灵净化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的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3.“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产生“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不同的“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感情。范仲淹则是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问题1、面对这一奇山异水的景色,吴均你写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语句。你为何会产生了如此感慨?
这种感慨是我由景而生,是我见到富春江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啊,也反映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巨大魅力。
发出这一感慨也是我与朱元思写这封书信的真正目的所在,就是劝说我的朋友朱元思远离宦海浮沉,与其让我们身心俱疲,不如隐居这良辰美景之中,朋友啊,来吧!与我同游。
问题2、吴均你发出这一感慨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那时候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多少文人遁迹山林,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排解心中的苦闷,表明自己之所好,也是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
我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但我的作品中却表现寒士的雄心和骨气,
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我是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感受,表达我远大的志向。
后来我仕途不顺,得罪了梁武帝,还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我便避世隐居于这富春江畔。写作这《与朱元思书》,既是我寄情山水,自明本志,也是含有劝勉朋友。
吴均的话我们深深感悟到吴均书写这封信的目的,其实更多的是写给自己的内心,劝慰自己。他隐居山林,走进山水,与山水对话,感悟山水之美的同时,更加清晰地了解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内心的追问,进而表达着对山水之境的向往,以及对山水精神的追求。
五、比较阅读,拓展思维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美文章,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相同之处:
内容: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写山都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表达方式: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
表达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不同之处:
内容:《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体裁:《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体文。
写作目的:《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触。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秀丽的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课文总结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了一番,品评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七、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吴均的“吴均三书”中的其他两篇:
《与施从事书》
《与顾章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