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前年视学时曾刻《朱子语类四纂》以示生徒,又恐观者苦于南北方言,故为之离句读,稍加批释。然取舍之间,复漏尚多,至今以轻妄自愧。程氏遗书,读之尤久,手所纂录,又已忘其几也。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矣。其精蕴所在,辄为发明一二;及其师友之间,渊源明昧,议论出入,后学指为疑案云者,亦颇用臆测,而概未必其是也。
(选自李光地《二程子遗书纂序》,有删节)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二程子”指___、__
24.《二程子遗书纂》的编纂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22.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
23.程颗程颐
24.①句读批释更详;②稍加闸发文章精蕴;③解说书中疑难问题。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虽然选取舍弃不能特别精准详细堪作榜样非常统一,因已经先刻印了朱子的书,晚辈们说姑且(把二程遗书)一起刻印了吧,来减少那些想读它的孩子们的劳苦,故而断句批注注释比朱子的书稍详细。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应单独成句;“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中,“耳”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为既出朱书于前”为状语后置句,应在状语“于前”后断开;“子弟辈谓且并刻”中,“子弟辈”是主语,“谓”是谓语,“且并刻”是宾语,其后断开;“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补充交代刻印的原因,应单独成句;“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中,“盖”为句首语气词,应在其前断开。
故断句为: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欠。
23.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儒客大家,“子”是对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二人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24.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
由“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矣”可以概括出“句读批释更详”;由“其精蕴所在,辄为发明一二”可以概括出“稍加闸发文章精蕴”;由“及其师友之间,渊源明昧,议论出入,后学指为疑案云者,亦颇用臆测,而概未必其是也”可以概括出“解说书中疑难问题”。
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前年督学时曾经刻了《朱子语类四纂》来给众生员看,又担心观看的人受南北方言之苦,因此为该书标注句读,稍稍加以批注解释。然而,在取舍之时,依然有诸多疏漏之处,到今天仍然因为自己的轻举妄动而惭愧。程氏遗书读的时间尤其长,亲手攥写记录,又差不多忘记了。虽然选取舍弃不能特别精准详细堪作榜样非常统一,因已经先刻印了朱子的书,晚辈们说姑且(把二程遗书)一起刻印了吧,来减少那些想读它的孩子们的劳苦,故而断句批注注释比朱子的书稍详细。它精深的含义所在之处,就是为了阐明一二;及其老师和朋友之间(可以求教或互相切磋的人),渊源不清,观点不相符,以及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指为疑案的地方,也多为主观推测,也许未必就是这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