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央视主持人大赛金奖获得者邹韵说:“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担任央视记者的九年,她曾有过动摇,曾放弃过媒体行业,但是她最终选择了回归,她希望写出更多铿锵有力的中国文,为我们的祖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上加分。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杜甫。
年少时,我厌烦杜甫,每次听老师说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我就觉得别扭,感觉这个老头太压抑。对我而言,“忧国忧民”和“伟大”只是书本里的考点,一个脱口而出的常识,熟悉而陌生。
如今,再次读到杜甫的诗歌,想到那个一千三百年前,见证了大唐的繁华盛世,目睹了大唐动荡凋敝,仍极尽所能地爱着华夏热土,用血泪书写大唐诗史的老头,我只觉的他很可爱。
杜甫的可爱在于他也曾青春年少过。
年少时,杜甫很顽皮。在《百忧集行》一诗中,他回忆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他就像精力充沛的高中生一样,因为身强体壮,停不住脚,收不住心,爬树上梁,上蹿下跳,尤其是他那肆意踩踏果树的行为,闹腾得让人想拿根竹条把他抽一顿。
年少时,杜甫也很豪迈。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唐高宗咸亨进士,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优越的家庭环境,让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浓厚的书香氛围,也让杜甫自小好学,接受了各种文学艺术的熏陶,展露非凡的文学才华。
这些都让19岁的杜甫对人生充满了自信,也让他生出了万千豪情。他开始游历吴越,并在进士考试落第后,不改快意人生的态度,邀约友人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篇《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这首诗中,一个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豪情万丈的杜甫跃然纸上。科考的失利算什么,杜甫胸怀大志,人生处处有美景。
杜甫的可爱还源于他的纯真赤诚。
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内心纯粹的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从来没有把自己荣华富贵与性命安危放在心上。
因为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被迫客居长安十年。在这十年里,他仕途受阻,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清贫的生活,个人的失意,并不能击溃杜甫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甚至,在他归家省亲,听到小儿子饿死的消息后,他痛定思痛,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给盛世大唐以警醒。
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已经寻到避乱之所的杜甫,毅然决然地只身北上,奔赴灵武,报效唐肃宗,在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被释放后,他依然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着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在战乱中,他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获得安稳后,依然时刻不忘关心国计民生。在《阁夜》一诗中,他写道: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一年,杜甫五十四岁,他离开了那个“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成都草堂,转投夔州,寓居西阁。这一年杜甫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生活还算安顺。
但是,一家人的安顺并不能代表国家的太平,一个人的幸福无法温暖数千数万人的伤痛。深夜,杜甫躺在自己的陋室之中,听着荒野里数千流离失所的百姓啼哭的声音,听着那些渔父樵夫的悲歌,他彻夜难眠。
他想到了诸葛亮,想到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愤恨自己年老体衰、手无寸铁,无法上阵杀敌。他也悲痛,山河动荡,百姓遭殃。
他多想把百姓的苦痛往自己身上扛,他多希望大唐的山河恢复原本的模样。可是他无能为力。
很多人在这种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会重新认识社会,发出对这个国家的控诉,怨恨命运的不公。可是杜甫作为一个心怀道义的文人,看到了大唐社会的黑暗,却从未因为黑暗而对这个社会口诛笔伐。
为什么?
我想,杜甫真正读懂了公平和正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说过,一切你认为不公平和不正义的事情,并不能说明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是不公平和不正义的。因为当我们确定不公平和不正义之时,参照的是公平和正义的尺度,否则不公平和不正义就没有意义。公平和正义,对于我们来说,是理想的彼岸,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终归能达成无数美好的期待。
所以,就算无能为力,杜甫也从来没有把批判社会的尖锐矛盾当作诗歌的主题。他尽力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绵薄之力,如实地记录着时代风云下生民的苦状,那些悲伤的故事,沉痛的情感。这是他能选择的最好方式。他背负着这些情感,也让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更加深沉。
所以,在我看来,杜甫的可爱还在于,身处黑暗之中,他的双眼看尽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他却勇敢地用这双乌黑的眼睛,去寻找光明。
今天,当我再次读到杜甫在去世前一年写下的《登岳阳楼》这首诗,我眼含热泪。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位白发苍苍,身患风痹症(“老妻问坐痹,幼女问头风”)、肺病(“衰年肺病唯高枕”)等疾病,眼花耳聋(“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日聋”)、枯瘦的老人,在登上期盼已久的岳阳楼后,远眺关山北,涕泗横流。他关切的还是大唐的山河,大唐的百姓。
这一刻,我才真正读懂“诗圣”这个名号。所谓圣者,行走在人世间,体察万民疾苦,虽身心俱疲,依然用发自肺腑的热爱为祖国歌唱!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