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发展 >> 正文 >> 正文

湘源文选2编名楼岳阳楼之11岳阳楼碑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6/14

陈湘源岳阳历史文化研究文选书影

岳阳楼碑廊略考

碑,《说文解字》释为“竖石也”。原来是置于墓边作穿绳下葬棺木用的大石板,后来立于宫、庙门前用以识别日影或拴牲口。自秦始皇刻石纪功,碑颂、碑记及墓碑之风大开。汉代碑碣,今日见于著录的约有余通。唐代的碑多宏石巨制,书法精湛,冠绝古今。出自名家如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之手的,原碑或原来的拓片,传至今日,人们皆视若珍宝。碑刻文化是岳阳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有怎样的经历?

五朝楼观尹素兰摄

唐开元三年(),谪守岳阳的宰相州官张说,是一位“长于碑志”的高手,虽然没有给岳阳楼留下一通碑记,但是首开了名楼碑廊之先河。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岳州·巴陵县》:“岳阳楼,唐开元四年(据张说《荆州谢上表》考察,他来岳州应在开元三年),张说自中书令为岳州刺史,常与才士登此楼,有诗百余篇列于楼壁。”张说在岳阳两年多,常与才士登楼赋诗,将所得诗篇刻于楼壁,开创岳阳楼碑廊,弘扬岳阳文化。据《广东省志》载:“雷庠字长善,阳山人。少聪敏,与孔文仲登岳阳楼,玩古碑,一阅即记。三与乡荐,年逾六十,始登庆历进士。”说北宋有个叫雷庠的人,曾到岳阳楼玩赏古碑。按所述时间推断,雷庠登岳阳楼品赏古碑,当在北宋早期,所玩古碑应该是唐代遗物。

宋代院画岳阳楼图

岳阳楼碑碣文化的再度昌盛,是在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在《与范经略求记书》中写道:“去秋以罪得兹郡,……乃分命僚属于韩、柳、刘、白、二张、二杜逮诸大人集中,摘出登临寄咏,或古或律,歌咏并赋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笔如太师吕公、侍郎丁公、尚书夏公之众作,榜于梁栋间。”《岳阳楼记》也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所刻碑记诗文应在百件以上,这些碑刻镶嵌在那里呢?元祐二年(),张舜民《郴行录》云:滕公“取宋梁以来所题,刻石于夹楼。”碑刻皆嵌于夹楼。又云:“岳阳楼有碑极大,乃前知州李观记吕洞宾事。”即《岳阳风土记》所载李观守贺州时遇见陈道人,所说吕洞宾在岳州城南白鹤寺给松树精仙丹,使枯朽的松树复生。后来李观出守岳州,亲往实地访察,证实确有其事,即吕仙亭由来的故事。可见碑刻在滕公之后,又有丰富。

陈湘源著《解读岳阳楼》书影

元明以来,岳阳楼历经雷火兵燹,碑刻多裂毁不存。年以前,嵌于一楼回廊东、南、北三面墙上的40多块碑刻,均为清中叶以后遗物,书画诗文,内容颇丰。书法以“鸾”“虎”字碑为佳。

鸾字碑

“鸾”字碑宽1米,高1.85米,为同治年间长沙人黄翼升所书。此书运笔圆滑,化点为竖,横划右扬,中以三小圈相连,随笔带出下面的“鸟”字,下部亦用大圈书写,更显洒脱秀正,一气呵成。为何书此“鸾”字?相传同治年间重修岳阳楼时,有鸾凤飞集其上,故书此字以作纪念,表示祥瑞。

虎字碑

“虎”字寓有名楼雄峙湖滨,虎踞龙盘的意思。“虎”字碑有大小两通,大的更为壮观。大碑高1.55米,宽0.68米,书者在青石碑中用排刷笔迅捷而变化从心的“草书”,写“虎”如同画虎,唯求神韵。行笔纹路清晰可辨,亦见刻石者刀法之精湛。书者为长沙王裕春。画像碑有三块,皆是“孚佑帝君”吕洞宾像,笔墨甚工,或状貌清俊,或仙姿飘逸,神态各异。另有长3.14米,宽近1米的“印心石屋”巨碑,乃清道光乙未年(),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摹刻的道光皇帝的御墨。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块“治安告示”碑,这是古代保护名胜古迹难得的实物见证。

乾隆皇帝题扇诗碑

年,岳阳楼落架大修竣工,为弘扬名楼碑刻文化,将原回廊中的碑刻全部迁到了主楼东面新建的碑廊中。年至7年又经扩建增饰,才形成了今日的规模。现在的碑廊,红柱碧瓦,飞阁流丹,佳墨妙制,串珠缀玉。长多米的廊道,嵌立古今中外各类碑碣多件。其建筑之精美,碑刻之精粹,内容之精深,使名楼锦上添花。

董其昌书岳阳楼记

漫步碑廊,首先扑入眼帘的便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其书笔势飞舞,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流露出毛主席对岳阳楼的向往,和对前贤的追念。明代祝允明、董其昌所书《岳阳楼记》,特别引人注目。这是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原件摹刻的,给名楼倍添风采。祝允明的书法,豪放纵逸,古拙雄强,一扫明代书坛甜熟妍媚之风。董其昌则崇尚天真平淡,作品笔意流畅,元气淋漓,行款疏朗,章法空灵,确实令人击节赞赏。在碑廊中,当代名人所题所书的碑刻,亦各具特色,琳琅满目,流光溢彩。此外,日本书坛耆宿太中道节、大田佑享所赠翰墨,也很珍贵。其书“静观”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句,神韵天成,墨趣隽永。

毛主席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

近年岳阳楼新景区建设时,又在沿湖风光带和瞻岳门内,新置诗词碑记多方,让人们在游湖赏景的同时,既可品赏历代诗词和当代名家的墨迹,增添游兴,又可发思古之悠情。此举,将岳阳楼碑刻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陈湘源.12.8.配图发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若有异议,可与我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陈湘沅,笔名陈湘源,文博副研究馆员,岳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考古学会会员,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岳阳市非遗专家库专家。年从艺,工生行兼三花。曾任岳阳巴陵戏剧团团长兼编导,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导戏20多个;主笔撰写《湖南地方剧种志(三)·巴陵戏志》。年从事文物工作后,出版个人专著《岳阳说古》《千古名城岳阳解谜》《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岳阳历史文化论争集》《解读岳阳楼》等11部。参与主编《岳阳历史文化丛书·千年名邑》等多部;参与编撰和审稿《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岳阳市志》等2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多篇,有多篇(部)作品获国家、省、市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