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发展 >> 正文 >> 正文

诗美联妙,几重文史岳阳楼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6/14

清晨七点,我到了湖南省岳阳市。

我这次来到岳阳市的主要目的就是拜访岳阳楼。

从火车站坐上出租车,直奔目的地。车行使在林荫大道上,微风徐徐,和着淡绿色从车窗外面吹进来,舒爽极了。下车的时候我就已经看到岳阳楼正面的景观了。岳阳楼集诗词歌赋、妙联佳对于一体,诗美联妙,美不甚收。

岳阳楼公园门口是一副这样的对联: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朝阳慢慢地升起来了,我默默地站在那里,享受着那静穆的氛围。

朝阳清风,岳阳楼就在我的眼前。

却不知为什么,天涯咫尺,我竟舍不得触及,静静地站立在那里良久。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气势极其雄伟。该楼始建于公元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许多景致,舍不得狼吞虎咽。慢慢地走,慢慢地看。

岳阳楼整座楼为纯木结构,建筑精巧,风格独特。楼为三层,飞檐,盔顶,斗拱,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盔顶建筑。高20.35米,占地平方米。顶楼为天时,二楼为人和,底楼为地利。楼中四根楠木柱直贯楼顶。楼顶承托在如意斗拱上,陡而复翘,意气奋发,宛如古代武士的头顶,称为盔顶。斗、拱、穹、檐,互为烘托又互为依存,整栋大楼没有房梁,全是树木拼出来的。而每一块木头都有不同,它们之间的衔接自然牢固,精致美观,曲线流畅,结构严谨。绿色的龙凤翘首,金黄的琉璃筒瓦,朱红的廊檐大柱,在阳光下“浮光跃金”,与浩瀚的八百里洞庭水面相辉映。

因为岳阳城地处南北通途,水陆交通便利,又有楼台胜景,水面浩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公元年,唐代中书令张说贬官到岳阳,对岳阳楼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并常常会聚文人谈天抒情,登楼赋诗。之后,张九龄、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等无数的达官学士,文人墨客,风邀云集,接踵而来,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留下许多句雅意新的名篇佳作。

我忽然记起李白那清丽新美的五言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到了岳阳楼的一楼大厅,我看到了一副长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到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字长联,字体飘逸,苍健有力。上联分别讲的是杜甫的五言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非“忧”“乐”二字、滕子京主政岳阳城政通人和、民间传说吕纯阳曾在此三次醉倒,故称四人一诗一儒一吏一仙,贯穿了岳阳楼的历史掌故;下联则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来概述岳阳楼的交通位置和地理环境,写尽了洞庭湖的山川地势。吟咏岳阳楼的对联很多,我非常喜爱这副对联。此联首句就用疑问的语气引起人们的注意,下联的结尾处又用疑问的语气询问当今世人,问答慨叹显得情真意切,余味无穷。这副对联不仅词工语新,对句极其恰当,而且显得大气磅礴,气韵不凡,更主要是联语透着世间的沧桑,人生的落寂。

这副楹联是清代同治六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由云南省罗平县文人窦序撰文,湖南省道县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后雕刻的。

我一个人在这副长联前独立良久,脑海里却出现了“杜少陵五言绝唱”,也就是杜甫的诗篇《登岳阳楼》,这是另一番意境,表达了极其沉重的主题: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我缓缓的走着,却听到一个人正在朗诵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我寻着声音向前面望去,一位20岁左右的小姑娘一边看着岳阳楼一边诵读着上面的对联。小姑娘的披肩发乌黑发亮,粉白的脸庞显着优雅,微微上翘的嘴唇显着调皮的样子。一双大眼睛透出天真清纯,人长得很漂亮。没想到这个女孩小小的年龄对这副对联这么熟。我就主动和她搭讪几句:你自己出来旅游啊?“啊,出来转转。”大眼睛姑娘不太热情地回答着,我正想和她聊几句对联,她却飘然地向前走了。

北宋范仲淹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让岳阳楼名闻天下,岳阳楼因其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和范公的“忧”、“乐”二字名噪天下,其声望远播海内外。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

传说《岳阳楼记》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被贬谪到这里来,他来到这里的第二年,便集资重修了岳阳楼,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他自己也填了一阕词,连同一幅画有岳阳楼和洞庭湖山水的画,一起寄到了千里之外的邓州,请他的老朋友,贬谪在那里做知州的范仲淹“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拿到画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写出文章。有一天,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座频临洞庭湖的楼阁拔地而起,富丽堂皇,许许多多的迁客骚人呼朋引伴,汇集于此,他们登楼赋诗,把酒临风,有感极而悲者;有其喜洋洋者……梦醒后,范仲淹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他想颂扬一下被贬谪到巴陵郡的老朋友滕子京的功绩,再加上自己也刚刚因为主持“庆历变法”失败而被贬谪,似乎正有满腔块垒要倾述,于是借此机会,千言万语,喷薄而出,将自身的际遇、所想所感都溶在一起,于是,《岳阳楼记》便在邓州诞生了。这一千古名篇,大气磅礴,饱含激情;声声入耳,字字铿锵。一生都没有登上岳阳楼一个台阶的范仲淹,却留下了一篇千古流传的楼记,也不知是范仲淹成就了岳阳楼,还是岳阳楼成就了范仲淹,总之,从此以后,这两个名词便再也割舍不开了。景观与佳作齐芳;名胜和名人相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一如王勃之于滕王阁、崔颢之于黄鹤楼、李白之于凤凰台、杜牧之于二十四桥、张继之于寒山寺、……这些美妙的传说、精彩的故事,至今让我们百听不厌,津津乐道。恰似那一坛老酒,芳醇绵绵,余香满口。

岳阳楼的一楼大厅有一幅高3.12米、长4.16米的《岳阳楼记》让我欣喜如狂,不禁默默地诵读起来。谁知到了二楼竟然也有一幅和一楼一样,这让我心生疑惑。本想再回到一楼去看个究竟,这时导游声音清亮的讲解了其中的缘由,我洗耳恭听。原来这两幅字一真一假,一楼是仿作,二楼才是真迹。据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当地人为了把《岳阳楼记》匾额保存下来,就将它摘下用黄油布裹紧,用漆把口封好,坠入洞庭湖底的一个石宕中。到了清末,当地人又把这幅匾额捞了出来。又经历了多少风雨曲折,这幅字才出现在二楼供世人观赏。但其中有四字迷失,为后人所补。导游活泼开朗,很友善的考我们是哪四个字,这个问题一下子聚起了游客的精神,我也热情起来,反复的寻找,最后,大家一起寻找出了答案:“湖”、“乐”、“歌”、“互”。随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我上了三楼。其实三楼已是顶楼,小巧奇特,玲珑雅致。窗内正对的是我最欣赏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站在这一高楼上,看着窗外蓝蓝的天空,浩荡的洞庭湖水,默诵着这八个字,静静的痴想起来。

从三楼往下走的时候,我仍在独自的梳理一些情绪。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的行走在异乡的风景里,语言也极少,变得很深沉的样子。我看看蓝蓝的天,看看洞庭湖面滔滔的细浪,高楼林立的都市里何曾有过这样清新的空气?又何曾见过这样干净的颜色?我看看岳阳楼四周的花草树木,看看历代名人留下的墨宝。其实一座岳阳楼就是一部丰厚的人文历史,是历朝历代文化的积淀。

远远的君山笼罩在如纱的薄雾中,我又记起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孟夫子的诗句借洞庭湖的浩瀚表达了自己心怀九天的凌云壮志,也曲折的流露出仕途艰辛、有志难申的窘境。

走着走着,我想起了欧阳修为岳阳楼撰的一联:

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 

这副对联气魄宏大,立意高远,主题深刻,既有散文家的文采,又有政治家的胆识,堪称前无古人。

为了理清岳阳楼的整体轮廓,为了记住一些诗词楹联,我又从一楼转到三楼,然后再从三楼看到一楼,反反复复,一共转了三遍。我是来一趟是一趟,一定要看个究竟,才不辜负我对岳阳楼的魂牵梦绕,才不辜负我对古代楹联、诗词的痴爱。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楹联可以装满岳阳楼。

我在岳阳楼的四周转几圈后,又去了小城深处的望楼亭。踏着古老的街道,走过一段林荫小道,我来到望楼亭,向远处一望,果然可以看见远处的岳阳楼。这时,望楼亭没有其他的人,微风徐徐,清爽宜人,正是我此时需要的环境。

这时我又记起了清代李秀峰撰写的一副对联:

苍茫四顾,俯吴楚剩山残水,今古战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

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

这副对联大气磅礴,古今结合。特别是下联问得好,问得发人深省。他劝勉大家:观瞻古迹,欣赏古人墨客,更应该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那种“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修养,学习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我四处转悠,看到了小乔之墓,在旁边怔了好一会。我正准备离开,那个诵读对联的大眼睛姑娘也来到了这里。我说刚才你怎么悄悄的走掉了?“啊,哈哈”,她也没说什么,用打哈哈算是回答了我。因为她的美丽我不觉多看了她几眼。我问:你也想看看小乔墓?她平静的说:“我被小乔墓旁边的房屋堂前的那副仪联所感动,如此静美的联语,想一想就让人沉醉,我很为英雄美人感怀一番”。我没有想到大眼睛姑娘和我有着相同的心境,我也非常喜欢这副仪联:

铜雀楼台空锁梦;

金龟夫婿最知兵。

这副仪联让我浮想联翩。联语小巧而美丽,把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巧妙的结合起来。我有些卖弄的说:遥想公瑾(周瑜的字)当年,20岁协助孙策奠定孙吴基业,23岁为中郎将,25岁成为托孤重臣,总指挥赤壁之战。他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出奇谋,巧用兵,赤壁一战,使曹操80万水陆大军灰飞烟灭,曹操的“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成了一场空梦。这凝结着公瑾智慧和心血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了局面,小小年龄就能同时制衡曹刘两位枭雄,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将军。

大眼睛姑娘说:“公瑾不仅是个才高胆大、计谋超群的军师主帅,而且又是个极有艺术才华的武将。相传,他酒后听歌,也能把奏错的曲子指出来。”

我装着疑惑的问道:何以见得?大眼睛姑娘说:“当时有人云‘曲有误,周郎顾’,这句话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她的博学和聪明让我钦佩。我还想和她再聊聊,她却又飘然的走了。

在众多的楹联中,最能表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