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不朽的李白与杜甫二杜甫诗作价值的划时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8/10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杜甫诗作风格基本属于现实主义,格调沉郁顿挫,然结构格局广博深远。其诗风不仅在中外文化艺术界影响深广,且在大众中甚至更具影响力。

因其诗格局广博深远,在思维逻辑上与李白一样具有很强基本性,又大多深深植根生活现实,细腻地帖近普罗大众,且力求与更多人心灵的零距离。

杜甫与李白诗作艺术风格同为前承周代诗艺风采、汉——蓬莱文采与魏——建安诗艺风骨。而其汲取了其中的现实主义风格精华,从而成为这一风格之集大成者,进而开辟了大唐一代结构格局广博而、深远,格调浑厚、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或思潮,后启宋代至于今之相关诗风的艺术性建构。

思想与艺术格局深广的杜甫

杜甫与李白诗作艺术风格意域结构格局同属广博精深,区别在于象域不同。相较李白,杜甫诗作象域更加集中。

二人诗作风格同样拥有划时代价值,而且其基本面均不受时代所局限。

所以,杜甫诗作价值也与李白相同,不仅是华夏民族历史与时代赋予的,更是开拓未来之划时代的。而且艺术生命也是基本的,超时代的。

以上论述观点,从杜甫众多诗作中信手拈来一首亦可作为论据。如《又呈吴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梦李白二首》等等,不胜枚举。

情怀怜悯深厚的杜甫

所以不可能逐一列举。只能择其中几首,分述如下: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

此诗是对杜甫诗作结构格局深广,格调沉郁顿挫细腻之现实主义风格的较好印证。

该作通过劝吴郎放任老妇打枣,细腻流露出作者对社会贫苦阶层的深切同情与悲悯。

没有与西邻老妇的心灵相通共鸣,绝对写不出如此震撼人心名品佳作!因而,这一情怀不仅对于华夏民族,对于整个人类同样具有较高美学价值。

——“只缘恐惧转须亲”

若不能通过该诗感知悲悯这一人类共有的美学价值,那么对类似诗作中当事人:吴郎——西邻——作者三方的心思行为是非曲直评价定会莫衷一是。即便以千言万语,甚至长篇巨著,或许也会说不清道不明。

全诗意域广博精深,象域却相对集中,展示方式犹如蒙太奇。整体结构布局如剥茧抽丝,层层深化,细腻而沉郁顿挫(委婉)。

只因属于亲身经历,故而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

作者以曾经的实际作为启发对方,以散文常用的虚字作转接,于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心理和品质,使作品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与抑扬顿挫,层次迭起。

因而其中蕴含的意象双域既耐人深思,又令人回味无穷。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仅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的这四句诗中,就足以见得作者与《又呈吴郎》诗中的西邻老妇的心灵相通——同属天涯辛酸人。如若心中不存悲悯,那么四句中的前两句诗所描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行为,便会让人产生趋炎附势之感,必然与那位擅打别家树上枣的西邻老妇一起,遭到正人君子们的鄙夷甚至诟病。

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该诗以悲悯之心直抒胸臆,慷慨陈词,奔放不羁地自叙生平,堪称杜甫一首宝贵而难得的现实主义诗歌佳作。

宝贵在于对人世与人生不易的广博悲悯之情,难得在于该诗奔放不羁的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其诗作与李白诗作结构形式及思维底层模式方面的共同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诗。此诗叙述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甫诗歌的典范之作。

全作可分四段,一段写面对狂风中破屋的焦虑;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抒家苦,情绪含蓄压抑;后段理想升华,直抒忧国忧民之情,情绪打破常规地在沉郁顿挫中激越轩昂。

前三段层层铺叙,为最后抒情奠定坚实基础。

诗中这系列跌宕起伏的连绵情绪转换,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作广博深远,沉郁顿挫,紧帖生活之特有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一风格在他的《春望》一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呼唤人类社会谐序的杜甫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情随境迁。而他的《望岳》一诗则似一个特例。

《望岳》一扫《春望》般的沉郁顿挫之悲悯基本格调。然而他的另一基本依然没变,那就是广博深远的基本格局。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便在这首充满理想信念,甚至含着几分庄重色彩的浪漫中,无庸置疑,标的仍与悲悯紧密相关——自我与人类终能尽可多地消除悲悯的产生因素。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对理想境界不懈追求的杜甫,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该诗以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的精妙奇绝。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全诗结构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一如《望岳》,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也是一个特例,而且在格调及格局方面也与《望岳》基本相同。

这两点也可说明在风格的格调方面,杜甫诗作旋律既有沉郁顿挫悲悯构成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又有豪迈亢奋的较宽艺术思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

杜甫的这首著名诗作出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时值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听到这一消息,杜甫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于是这首诗即冲口涌出。

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做返回故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兴奋心情。因此该诗也就成为一个特例,有人以其“生平第一快诗”称之。

整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思想感情发乎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虽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如平白说话,深具浑然天赋,水到渠成真功。

说到明白自然,如平白说话,浑然天成表达方式,在杜甫《梦李白二首》诗作中亦有类似表现风格的贯穿。这也是杜甫诗作在表达方式上与李白诗作的明显不同之处。

心照月妒明——挂念诗友的杜甫

这组诗是杜甫惊悉李白流放夜郎,积忧思进而成梦,以其特有广博深远,沉郁顿挫的意象风格模式而作。明显可见,该组诗是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诗中的广博深远,沉郁顿挫意象随处可见。如“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沉郁顿挫;“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广博深远(其中兼具沉郁顿挫)。

体现广博深远的,更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全诗体现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挚谊。上下篇分中有合,相关却不雷同,结构贯连,整体性强。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诗友遭遇感同身受的切实同情与悲悯。

这一广博深远,沉郁顿挫中蕴含的超然哀怜悲悯的仁义情怀,在杜甫其它诗作中也几乎随处可见,既便在被后人评为唯一例外格调欢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系列意象中,也同样折射出广博深远的哀怜悲悯情怀。

充满深广悲悯仁义情怀的杜甫也正因拥有这一体现人类命运与共的宽广现实主义情怀,让杜甫及其诗作时至今日仍能漂洋过海,为世界——人类社会各界共鸣、称道、欣赏、点赞!

诗圣杜甫

正是这一特有的仁义情怀与广博深远格局,充分构成与体现了杜甫人格特征与现实主义诗作风格,从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开辟了中国大唐时期一代诗风,因而分别与李白赢得世人诗仙、诗圣美誉,一样构成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朽。

当然不仅因为二人共同拥有鲜明的划时代性,更因二人共同拥有超越时空的人类文化基本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