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篇
公元年,范仲淹应好友之邀,写下了岳阳楼记。
这千古名篇其实是范仲淹的落寞之作,彼时的他已经由宰辅贬谪到地方。
哪怕是经历了大起大落,范仲淹也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态依旧积极乐观。
好友滕子京在与西夏交战过程中,使用公款祭奠英烈、抚恤遗属,却被污蔑成贪污受贿,因此被谪守到巴陵郡。
范仲淹为好友的遭遇感到不平,写下岳阳楼记,是对其不公的宽慰,也有对其励精图治的赞许。
从好友身上,范仲淹看到了自己。
滕子京在巴陵做了三件事,一是修水利,二是建书院,三是重修岳阳楼,让当地百姓富足,文运昌盛。
范仲淹的所作所为和好友差不多,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调离时也被殷切挽留。
哪怕是被贬,范仲淹也依旧劳心劳力,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二、义庄
范仲淹原名叫朱说,那是因为他年幼时父亲早死,母亲因为家贫改嫁给了一位朱姓书生。
书生对范仲淹不错,但母亲认为儿子流的是范家的血,要求其认祖归宗。
继父死后,朱家的人对范仲淹母子并不友好,这名才子的读书生活十分清苦。
守孝结束后,范仲淹遵从母亲的遗命,上书朝廷,这才改名。
有感于自己的经历,范仲淹晚年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建立了义庄。
范氏义庄就像现在的最低生活保障,一庄的田地,用来接济宗族内的贫困者,这是封建时代内的慈善。
范仲淹首创的义庄制度,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实现了读书人的修身养性齐家的理想,被后人称颂,因此一直被延续。
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临别之际抚慰济困,这是真实的范仲淹。
三、疆场
范仲淹不但是文臣,更是名武将,他曾在前线与西夏抗击数载。
年西夏建立,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范仲淹临危受命,稳固边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从军途中所作,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建功立业,思乡之情,都交织在一起。
在北宋前期,只有婉约派诗人,柳永晏殊他们的词流传在青楼闺阁之中。而范仲淹一扫这文风,将豪放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仲淹在疆场,主张的是防守,防守,再防守,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冗兵现象严重,战斗力不足。
他的行为导致朝廷颇为不满,在上官的几次冒敌轻进后,导致了几场大败,最终还是范仲淹出马,力挽狂澜。
四、新政
为官为将的切身经历,让范仲淹意识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
范仲淹在朝廷上向来以敢于直谏著称,对宰相培植党羽任用亲信提出尖锐批评,哪怕是后来接到警告时,也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哪怕是皇帝不重视灾情,范仲淹也会当场质问,让其下不来台
因为在疆场的功绩,范仲淹声名大振,再加宋仁宗有励精图治之心,这就有了庆历新政。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这是范仲淹提出的十条政策,虽然利国利民,但却损坏了旧党的利益。
范仲淹不断被攻讦,在朝堂上处境艰难,而新政也只是实施了一年多,就被彻底废置。
曾经的壮志凌云,留下的也只是无数悲愤,范仲淹被一贬再贬。
五、千古
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他的生命其实只剩下六年,一个老人在他生命的最终时刻,依旧在忧国忧民,颇为悲壮。
岳阳楼在中国建筑史上熠熠生辉,而写出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一样流传千古。
保家卫国的人值得被铭记,范仲淹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令人佩服,同样慧眼识英才,提拔狄青等将领展现了其眼光。
践行大同的人值得被称赞,范仲淹设立的义庄流芳百世,遗泽千秋,是封建社会少有的温情。
历代将范仲淹的形象不断拔高,不单单是因为其才情,更是因为其作为,一生都在践行为国为民。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虽然失败的很彻底,但他的继任者王安石,却将他的变革思想继承了。
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这大概是对范仲淹最高的赞扬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