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发展 >> 正文 >> 正文

范仲淹一次岳阳楼,都没去过,他是怎样写出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8/28

高中时在教科书里读到《岳阳楼记》时,深深被范仲淹的文笔和理想折服,那时候还在想,他一定是在岳阳楼呆了很久,才能写出这样深刻的文章。后来才得知,原来范仲淹终其一生,从没到过岳阳楼,因此他对于岳阳楼景色的生动描写很是令人诧异。

这篇《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托而作。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滕宗谅是憋着一股怨愤之气到岳州的,到任后,他励精图治,体察民间疾苦,惩治恶俗,整饬狱讼。仅一年时间,便把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政务轻松后,滕宗京便着手重修岳阳楼。他是个挺有能力的人。修岳阳楼时,因为担心被人举报利用公款大兴土木,于是滕子京想了一个点子—治理老赖。利用行政手段为民间处理坏账死账,代价是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做为重修岳阳楼的资金来源。

范仲淹是滕子京的死党,特意在文章里来了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这不仅仅是他给好朋友戴高帽子,也是防范有心小人借此大做文章。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范仲淹从没见过岳阳楼,他是怎么有勇气写出这篇《岳阳楼记》的呢?

一有图画可以参照

他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瞎写,在动笔之前范仲淹收到了滕子京托人送来的《洞庭秋晚图》,这属于看图作文。

二根据自身经历积累的素材

范仲淹在苏州长大的,从小在太湖边上看过不少太湖烟波,这些景致他都记在心中。

况且说实在的,太湖和洞庭湖的景色应该没有多大差距,都是个大湖,风景都不错。看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风景描写,主要都是从大处着手,地势、晴天景色、阴天景色,这种景致描写可以通用。

而且范仲淹自幼跟随继父朱文翰做官,到过很多地方,虽说没到过岳州,但在洞庭湖区西北部呆过好几年。

那时候继父工作忙碌,就任由范仲淹(那时候叫朱说)自己溜达。范仲淹天资聪颖早慧,每天沉浸在湖光水色、朝晕夕阴之中,这些景色深刻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为他以后的写作积累了良好的素材。

三借鉴前人的描写

这个真不是凭空想象的,是范仲淹自己告诉我们的。《岳阳楼记》在描写完景色后,还跟了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也就是说,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前人已经详细描写过了,把读来的好词好句用在自己文章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范仲淹最厉害的不是堆砌了一堆美景,这篇文章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重在书法感情,那些具体的景物,是为了与他的“悲喜”两情融合。

那么范仲淹的悲喜从何而来呢?

曲折身世和艰辛科考路

范仲淹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个叫做朱文翰的小官。朱文翰对范仲淹很不错,看他是块读书的料,走哪都带着他,还亲自教他读书。

从小到大,范仲淹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结果23岁那年,看见大哥跟人家吃喝玩乐,他好心劝大哥要节俭,却被怒怼:“我花的是朱家的钱,你一个干儿子插什么嘴?”

从此,范仲淹明白,只有努力读书参加科举,才能养得起老母亲,也才能抬起头做人。

因为没钱,努力读书的他只能每天把粥分成4份,早晚各两份,就着点咸菜,这就是著名的“断齑画粥”的故事。

有一次宋真宗的车驾经过应天府,学子们都跑出去打算一睹天颜,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安心读书,还淡淡说了句:“天子真容,日后再见也不迟。”

心怀大志向,读书又努力的范仲淹,在27岁时考中进士,并且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职。

在升迁和被贬中徘徊的职场路

范仲淹起初在官场上还是比较顺利的,他遇到了伯乐晏殊,当时晏殊被贬到应天府任职,虽说被贬,但他是宋仁宗的伴读,背景深厚,也就相当于到基层挂职锻炼了。

晏殊本来就有兴办学校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范仲淹这个人才,于是,他请范仲淹主持学校教务,宋代教育的兴盛,这二人功不可没。

按理说,范仲淹搭上了晏殊这条线,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完全可以熬个朝廷大员安安稳稳退休,名利双收多好,可是他性格太刚正不阿,看见不合理的事情总要上去参一本。

宋仁宗继位后,刘太后垂帘听政,她身着皇帝服饰,大肆任人唯亲。范仲淹原本是太后提拔上来的,对太后的行径却极端看不惯。

他写了两份奏疏,《谏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疏》与《乞太后还政疏》,要求太后将政权还给皇帝,于是毫无意外,范仲淹被贬出朝廷。

太后死后,范仲淹又开始批评皇帝不关心民生,蝗灾闹得那样厉害,宋仁宗却无动于衷,于是耿直如他,直接怼了皇帝一句:“如果让你和宫里的人饿一天,会是怎样的情景?”

骂完皇帝还不算,他又把矛头直指当朝宰相吕夷简,他指责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还给皇帝献上一幅《百官图》说明情况,结果被权势熏天的吕夷简先发制人,以朋党为由把范仲淹和他的一众好友都贬出朝廷。

文人治军,威震天下

年,宋朝和西夏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又想起了范仲淹,让他戍守西北,震慑西夏。

按理说范仲淹文人出身,军事并不是他的强项,但是他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全才。

他修建青涧城、大顺城,做为军事基地;更改军队旧制度,加强训练;联合与西夏有仇的少数民族部落,骚扰的西夏不得安宁;大力选拔人才,名将狄青就是在这时崭露头角的。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西北局势彻底稳定,直到北宋灭亡,西夏都没能跨过范仲淹构筑的这道军事防线。

其实凭借范仲淹的能力,他完全可以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但他为了实现自己心中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梦想,他将自己的仕途活生生走出了波浪线。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去世后,宋仁宗亲自书写"褒贤之碑",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不论是好朋友欧阳修还是政见不合的王安石,均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论做事还是做人,范仲淹都无可挑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