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一篇美文,描写的自然景色特别美,体现的人文意蕴也特别美,就本文那么多中国字排列在一起就特别美!
细读《岳阳楼记》不难发现,通篇余字,除了描写洞庭湖景,就是思想感言,而对于本该重点描绘们岳阳楼主体结构形状和远近高低,却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实际上从未亲眼见过岳阳楼。
图片来自网络1.《岳阳楼记》重建真相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
那么滕子京是谁呢?他与范仲淹又是什么关系呢?
滕子京,本名滕宗谅,比范仲淹小两岁,但和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他和范仲淹是至交好友。
那么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为什么被贬到巴陵郡(岳州)呢?
文章一开头,范仲淹便交代了他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好友滕子京谪迁为岳州太守后,把当地治理得很好,于是重修了岳阳楼,范仲淹应邀写文记述这件事。
所谓“谪守”,就是指“因罪被贬职出任外官或守边”,滕子京之所以“谪守巴陵郡”,源于北宋时期著名的“泾州公案”,大致过程是:
庆历二年,滕子京时任甘肃泾州知州,恰逢西夏大举攻宋,葛怀敏率军抵抗,无奈兵败定州,而范仲淹率领的援军却被大雨阻隔,无法及时赶到。
泾州与定州距离很近,形势非常危险,生死攸关之际,滕子京临危不乱,在没有足量正规军的情况下,征召民兵共同守城,坚持到了援军赶到。
事后,滕子京感念部下守城艰辛,便动用公款犒赏全军,并拨款祭奠英烈,抚恤遗属。
一年之后,有人旧事重提,以此弹劾滕子京滥用公款。
这个案子的最大疑点是,当宋仁宗派人前去调查时,滕子京竟然销毁账本,这难免有几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幸亏朝中有范仲淹、欧阳修等极力为其辩白争取,滕子京最终才免遭处刑,只是被贬了官。
于是有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
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岳阳楼记》。
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范仲淹年少时曾随继父朱文翰(安乡县令)在位于洞庭湖一角的湖南安乡生活过一段时间。
洞庭湖的“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在他脑海中都有着极深的印象,所以他写起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时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而对于从未亲眼见过的岳阳楼则只能闭口不谈。
据记载,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初为东吴战略家鲁肃操练水军的阅兵楼,唐朝时由开元名相张说在旧址上修建楼阁,取名岳阳楼。
诗仙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诗圣杜甫(《登岳阳楼》)均曾在此留下诗篇,但知名度都不高。
图片来自网络2.《岳阳楼记》惊艳千古
直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横空出世,才一文成名,惊艳千古。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这篇文章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岳阳楼记》之所以堪称千古名篇,绝非在于景色描写,而是在于思想境界。
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
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默守成规的信条。
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
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至到今到天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若要真正理解范仲淹隐藏在景色描写中的深刻寓意,我们就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
一个人在一生中,哪怕有一次鼓起勇气,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范仲淹一而再,再而三,愈挫愈勇,七八年间,竟遭三次贬逐,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坚持不下来的。
勇气,是范仲淹的生命底色;理想,是范仲淹的人生底牌:能力,是范仲淹一生的底气;道德,是范仲淹的底线。
图片来自网络3.《岳阳楼记》亮点欣赏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归纳起来有3个亮点:
(一)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
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图片来自网络4.结束语:
范仲淹一生四贬州郡,处处因“忧”生爱,泰州筑海堤、江淮赈蝗灾、苏州治河水、开封肃政纪、饶州免贡茶、延州拒强敌、邓州兴教育、青州减赋税,桩桩件件,青史留名。
范仲淹注定是孤独的,但一个诞生出范仲淹的民族,是伟大的。任何时候,珍惜范仲淹,就是珍惜这个民族的过往与未来。
而《岳阳楼记》不是画胜似画,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美了千年……
更主要的是《岳阳楼记》写出了那个时代,甚至今天文人学者的精神坐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