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7/9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p6rpjjy/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描写了一种两难选择,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忠孝两难全”,用现代话说就是“舍小家,为大家”。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彰显出了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显示出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是词牌名,源自晏殊的一首词,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的句子,所以就叫了这个名字。分上下两阕,押仄声韵,句句协韵,如本词的“异”、“意”、“起”、“里”、“闭”、“计”、“地”、“寐”、“泪”等都是韵脚。全词共计六十二字。“秋思”是本词的题目,从中可以大致看出词的内容来。“秋”字点明季节,正值岁暮时分。“思”指一种情思。二者合起来,往往是说时值岁暮,人心盼归,思乡之情渐浓之意。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最能体会这种情思。每到即将过年之时,心中不免要产生几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言“断肠人在天涯”,就是思乡之作。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秋思》中也传达出了同样的内容,但意蕴又比马致远的作品丰富一些。这首《渔家傲》遵循了最基本的宋词结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其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为过片,词作由此从上阕对日暮城外边塞秋景的描写,转入下阕对夜晚城内征夫情形的描写。上阕写景,作者用一个“异”字来统领,写出了边塞秋景的奇异之处。范仲淹曾长期在陕西的延州、邠州守边,抗击西夏,对边塞景象极为熟悉。写边塞秋景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因为是亲身体验,所以极能写出特色来。首句“塞下”“秋来”点明了地点、时节,下来一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景象,可谓抓住了秋景的显著特征,也为下文写乡思作了铺垫。传说大雁飞到湖南衡阳的回雁峰就不再往南飞了,等过了冬,春天到来就会北归。此句写秋天来到,大雁纷纷往衡阳飞去,一点留下来的意思都没有。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呢?长期驻守北方边疆的将士们,也是非常希望如大雁一般南飞回乡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对边塞的奇异风光进行了描写。“边声”是边塞特有的声音,“角”是军营中的号角之声,此起彼伏,极富边塞特色,也暗示了战事的紧急,为下文的”归无计“作铺垫。“千嶂”是连绵的山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地理形势。在这连绵山峰之间,矗立着一座“孤城”,可见边塞环境之荒凉,人烟之稀少。“长烟落日”暗示着时间的流动,刚刚日暮,城门已是紧闭。战事吃紧从中可以显现出来,敌强我弱的态势也能看出一二。这些都在为下阕写“归无计”做铺垫。下阕抒情,着重表现征夫内心的矛盾,但他们的选择又是那么决绝。“浊酒一杯家万里”用了倒装句式,应当是先想到万里之外的家,才愁从心中起,于是借酒浇愁。边塞的生活是艰苦的,难得清美之酒,只能用这粗劣的“浊酒”来排解心中忧思,而且不多,“一杯”与“万里”形成对比反差,抒写了作者心中浓重的乡愁。“燕然未勒归无计”,描写了作者心中的矛盾挣扎。“燕然未勒”运用的是后汉窦宪的典故。当年窦宪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勒石纪念功绩。勒石,就是把记功文字雕刻在山石上,常用来指建立功勋。此处“燕然未勒”就与“归”形成了矛盾,但作者却毫不犹豫,直接说“归无计”,颇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气概!作者的选择非常明朗,那就是必须打胜仗,方能回家,是真真切切的“为大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这与作者之后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质是一致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者借景抒情,既抒发绵延不绝的乡愁,也抒写功业难成的悲哀。“羌管悠悠”从听觉写,“霜满地”从视觉写。羌管悠悠,寒霜满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苍凉凄冷的边塞秋景图,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人不寐”自是情理之中。“将军白发征夫泪”,将戍边将士全部囊括其中,既有思乡之情,又有功业难成之恨。将军业已白发,却无法完全清除边患,长年累月戍守于此,让千千万万的“征夫”士兵有家难回,这“泪”的意蕴就非常丰富了。为有家难回而流,为功业难成而流,也为愧对士卒而流。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时作者内心的悲伤就可想而知了。晏殊是“渔家傲”词牌的创造者,但他的《渔家傲》走的是婉约派的路子: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写的还是一些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陈词滥调,缺乏深沉的人生感慨。范仲淹的《渔家傲》明显与此不同,它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画面,抒写了更深沉的人生感慨,显得雄浑悲壮,慷慨苍凉,这是晏殊词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它历来被人称道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