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清平乐》,仿佛回到了读书时代,因为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这些课本上的文学家都出现在了剧中,而且他们都是以朝臣的身份出现的。
唐宋八大家,是中学语文必考的内容,时隔十几年,我至今还能倒背如流。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由此可见,在古代,以宋代的文化最盛,“八大家”当中有六位都在宋代,并且多是宋仁宗时期出现的人物。
《清平乐》是部宝藏电视剧,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史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清平乐》中的文学家,包括我们熟知的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再细品一番他们的文学作品。
一、晏殊
晏殊(年-年),字同叔,世称晏元献,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是宋仁宗的老师。
晏殊为人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等。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想不到,在宋仁宗的朝堂上叱咤风云的晏相,竟是婉约派词人。这首词,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最喜欢的词作品之一。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既是感伤韶华易逝,又暗寓了怀人之意。整首词,语言流畅,清晰自然,读来朗朗上口,读后意味深长,颇有怀古伤今之感,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和美学的感受。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为人称道,流传甚广,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词的名篇之一,此词写深秋怀人,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词在里面,而这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曾被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引用为做学问三境界的第一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就是说,第一,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第二,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第三,没有千百次的上下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
王国维先生巧妙地把本意写人间儿女私情的几位古代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三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此见识和高度,让我等深深被他折服。
二、范仲淹
范仲淹(年8月29日-年5月20日),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诗词作品有《渔家傲·秋思》,散文有《岳阳楼记》等传世。
1.《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词就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据说《清平乐》原本剧名叫“孤城闭”,想必就是源于范仲淹的这首作品吧。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范仲淹的诗,多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大有孟子的“浩然之气”。
范仲淹总是能够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结合起来,其作品忠于现实,符合实事,从不会言之无物。这首《渔家傲·秋思》是他亲身经历的所思所想,既生动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又深刻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2.《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据载,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却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不过是看了朋友寄给他的一幅岳阳楼的画并通过观察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旧脑补出了这篇千古佳作。不得不说,范仲淹太厉害了。
谁能想到,没到过岳阳楼的范仲淹,竟然能靠想象写出这么栩栩如生的作品。不愧是宋仁宗贬了几次又调回京师,不断委以重任的范仲淹。
我们当中有人不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吗?如果有,请自行反省。
三、欧阳修
欧阳修(年-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传世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南歌子·凤髻金泥带》等。
1.《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是中学时代语文课的必背课文之一,时隔多年,我早已背不出全篇,但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倒是一直萦绕在心间。此名篇是作者欧阳修被宋仁宗贬谪到滁州的第二年(公元年)所作,原来在京师朝堂上的他,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才有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反对饱受的吕夷简、夏竦之流,加上被自己的一个外甥女犯罪之事牵连,被落去朝职,贬至滁州,时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虽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欧阳修的心中却总有不快,想到朝堂上奸邪当道,有志改革图强的人都被打压,眼看国家由繁荣走向衰败,而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这使他感到惆怅和痛苦。于是,趁着酒意挥就了这一篇悲喜交加的《醉翁亭记》,完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之情。
2.《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看《清平乐》之前,不知道欧阳修原是写过一些“艳词”的,也是因为艳词,让他落了榜。
当年欧阳修“连中三元”,本以为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为此还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结果大家也知道了,他没能穿上“状元服”。
据史载,天圣八年(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结果,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且有“艳词”流传于民间,名声不太好,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这首《南歌子·凤髻金泥带》虽不是艳词,但也是比较通俗的,此词通过描写新娘子的举止神态,表现一对青年夫妇的新婚生活。上片写新娘上妆,为讨夫婿欢心,她细心打扮自己,还故意问眉毛画得是否;下片写新娘刺绣的情形,细腻地刻画了她对夫婿的依恋之情和撒娇之态。寥寥数语,就塑造了女主人公形象之可爱,反映了夫妻情意之深厚。
我想,这就是曹皇后想要的夫妻生活吧,只是事与愿违。她注定只能做官家的皇后,努力管好后宫,显示自己的管理才能,而不能做官家的妻子,不高兴了就哭,委屈了就闹,两个人相亲相爱、如胶似漆。
结束语
宋代是一个以文治国的时代。宋代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未尝不顷刻以文学为务”,他们好读书,以书法、绘画、写文为乐。宋代皇帝大多通经史,善诗文,工书法,文化修养高,为历代所不及。
在宋仁宗这一朝,是为什么出了这许多名垂千秋的大文豪呢?林语堂说得好,因为这是中国文人所处的“最好的时代”,文化氛围轻松,文人可自由挥洒、各领风骚。
想要知道宋仁宗时期更多的文人轶事、历史典故吗?宝藏电视剧《清平乐》,值得一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