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上了四年大学,对岳阳楼我是最熟悉不过,当年因为只要能背诵一首“岳阳楼记”,便可以免费入园,自由参观。或许是出于友朋间的攀比、炫耀、玩闹,也或者是单纯地为了省一笔门票钱,那时讨厌背诵的我,硬生生把文言文体的岳阳楼记不明意思的啃了下来。
那是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黎郡做官。时隔一年,政治格局明朗、社会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政府决定重新修建岳阳楼:重整其往日雄伟、扩大其往后规模,以告诫世人:回首旧日,莫忘史;身处今日,莫忘本。
(范仲淹)站在高楼之上,望着滚滚长江:无边无际、浩浩荡荡。受湿度与温度的影响,气象千变万化,一天内居然阴晴不定。他不禁感慨:“啊!真是雄伟”。但感慨归感慨,如此美丽景观,可使他犯难了:这该怎么写啊,如此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载中早已写得明明白白、详详细细。
一瞬间,范仲淹惆怅不已。但转念一想:这南通北达的工程,常常吸引诗人往来。这四通八达的奇美之处,也常常引得被贬的官吏们前来相聚。难道这些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吗?不!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面对此情此景,一定都怀着各式各样的心情。
思想中,范仲淹陷入了自我的幻境之中:
当连续下了几个月的阴雨,寒风怒吼、星月藏辉、看不到山川、峰岳时。此情此景,多少让人有一种离开国度、怀念家乡、自卑、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出现。当春暖花开、阳光普照、风平浪静之时,看着沙洲上的鸥鸟,时而停歇、时而翱翔;望着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好不自在。扑面而来的,是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散发出的阵阵香气;有时,大雾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渔夫的歌声:悦耳、动听……此时,再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悦。光荣也好,屈辱也罢,全都抛在了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我曾经也探究过古代仁人的心思,或许和以上两种心情不太一样,为什么呢?”范仲淹突然自问自答道:哦,原来是古代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从来不会因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他们会为百姓而担忧;辞了官职,身处边远山村之时,他们又会为国君忧愁。
“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感觉到快乐呢?”范仲淹心中又一次升起了疑问。
但转念一想:如果我如此质问他们,他们一定会告诉我:要先于天下人的忧而忧、要后于天下人的乐而乐。唉……如果没有这样的志同道合人,我又还能有谁说说心里话呢?
范仲淹借着为岳阳楼写文章的机会,顺便表达了自己立身行一的准则。
他知道,也或许不知道,自己的这篇文章终将会被刻进岳阳楼的墙体之中,且一定在最醒目的位置,但这都不重要。
这样写,即抒发了自己“虽然遭受迫害,但即使身居江湖,他也一定会心忧国事,深刻贯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同时,但凡有好友也被贬到此处,看到他的文章,也一定会“重拾信心、重整意志,积极面对生活”。因为他迫切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能与之说说话的人。如果是他的朋友,也理应和他一样品德高尚,才能陪他喝酒解忧。
现如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成为了人们口中传唱不绝的佳句,虽说挺好,但我想和范仲淹一样问一句“这样做,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多少人,又是借着这样的佳句,一面表达自己因自私而产生的忧愁、一面假装自己有圣人之德。这自欺欺人的行为,说来,真是可笑:既无法改变自己欲念无穷的状态,还存在着有可能被人识破“伪德”而落得人人喊打、敬而远之的下场,但他们依旧乐在其中。
同样是横贯古今的佳句,我更喜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会因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讲究的是保持一颗“去留无意、荣辱不惊”的平常心(取自《小·原笔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只有“心”平常,“人”才会平常:只有心无杂念,人才能专注;只有专注,才能淡然(取自《桃花源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弱人也”);只有淡然,才能幸福。
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豁达和洒脱。但若是真的豁达,又怎么会提出“这样,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这种问题?想来,这样的豁达,不过是为了在后人,或者说为了在同是落难的友人面前特意营造、树立的身姿。为的是安慰和鼓励友人“不要沉沦、不要堕落、不要放弃生活和希望,积极面对、乐观处事”。同时,也表示表示自己心中的意志,顺带诉一诉自己的不得志。真是用心良苦啊!
若深究,我想,他更想告诉人们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最正确的活法,是“学会放下”。
放下,是为了明目静心(讲规划)
您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做某件事时,突然不知不觉神游,可能想的是某件未完成的事,可能想的是许久以前和某个人的矛盾,可能是自责某些不当的行为,也可能是想玩游戏、想吃饭、想睡觉……总之,就是不想眼前所做的事。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发呆”,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称这种现象为“人格分裂(轻度)”,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
既然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您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能成功,有些人却依旧艰难地活在生存的边缘?是认知不同吗?是环境不同吗?不!即使在同等生存环境下,拥有同等学识水平的两个人,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造成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开悟程度不同。
开悟程度高的人,更能懂得分清主次,也更能抵御住诱惑。马云就曾直言:所有男人想做的事,我都想。是的,他也想,但他没有去做,于是他守住了道德舆论的阵地,也把自己的事业推上了巅峰。
曾经就有人研究过“为什么马云能够成功”。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识:在马云那个年代,与他同等生存环境的人有的是,与他同等学识水平的人也有的是,甚至还有更多的人是比他强的。但偏偏,他击败了所有的对手,独树一帜,成为了一个商业传奇。
深究他成功的秘诀,我们大致可以从他说过的这句话找到答案:“现在的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
正是他的悟性高于常人,让自己做到了摒弃杂念,最终才能让他在既定的规划上越走越远。而我们与之相差的,就是“摒弃杂念的能力”。
有时候,“放下”不是妥协,更不是无欲,而是为了让自己明目静心:为自己的规划扫清障碍、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力量。说白了,只有具有长远的目光,才不会困扰与当下的事物。
放下,是为了更好拥有(讲得失)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选择恐惧症”,也称作选择困难症。是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的一种表现。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会很恐慌,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种程度上的恐惧。
在选择这件事情上,一定会生出两个词。一个叫“当下”,一个叫“欲念”。
再说简单点:在安稳就职和辞职创业上,前者就属于当下,而后者则属于欲念。吃小吃还是吃主食、吃饭还是吃面、上班还是睡觉、游戏还是工作、买手机还是买电脑、学管理还是学金融……这些相对或相近的选择题,一种是符合当下需求而生出的想法,另一种则是因为听信人言或者其他原因生出的欲念。而这种欲念,除了极少数稍微努力就能做到之外,大多数欲念即使拼了命也很难完成。
于是,新的问题便也诞生了:该怎么做?
艾森豪威尔法则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处理事情应分主次,确定优先级别以此来决定事物处理的先后顺序。
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是很多年前和伯母的一次经历:她第一次去吃自助餐,刚走到餐厅,眼前的炒饭、炒粉散发出的阵阵香气让她停下了脚步。不顾周围人的劝阻,她一连吃了几份蛋炒饭、蛋炒饭还吃了几个红薯。最后,在我们吃着鸡腿、鸡翅、牛排、海鲜时,她坐在一旁捧着肚子,一阵数落带后悔:数落我们没拦住她,导致她吃了那么多没营养又不贵的东西,最后只能看着贵的、好吃的、有营养的食物后悔莫及。
时间管理上有一个最常用的经典案例: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给学生上课时,把一个罐子摆到了桌上,而后倒入鹅卵石。当瓶子被塞满之后,他问学生“满了吗”?所有学生异口同声答道:“满了”。而后他又拿出一袋碎石,往鹅卵石的缝隙倒入了罐子里,而后他又问学生“满了吗”?此时有些学生已经若有所思,选择了不回答。但还是有人回答:“满了”。随后,他又依次倒入了沙子、水。一次又一次刷新学生的认知。随后,他告诉学生: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将鹅卵石先放进罐子里,也许你以后永远也没有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
有句歌词唱得好“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说的就是“放下便是拥有”(这里也不展开说了,懂的人自然懂)。
有时候,放下,其实就是一种拥有。放下芝麻,就能把西瓜抱回家;放下欲念,就能过好当下。放下次要的事情,就能把主要的事情做到好,甚至做到极致。
放下,是为了修身养性(讲品德)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台上有个小丑给台下的观众讲了一个笑话,所有观众都被逗得捧腹大笑。过了一会儿,他又把这个笑话讲了一遍,台下的人又一次捧腹大笑。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把这个笑话讲了一遍,这次,台下还在笑的人明显没有前两次多了。就这样,小丑重复地把这个笑话讲了许多遍以后,台下的人开始口吐芬芳,甚至向他扔来香蕉皮、鞋子等手边所能拿到的几乎所有物件。
小丑这时才严肃地说道:你看啊,同一个笑话,你们不会一直笑。但为什么同一件事情,你们却能难过很久呢?台下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朋友,这个故事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很多时候,放下并不是懦弱,更不是无能和妥协,而是我们根本就没必要跟过去的事、过去的自己较劲。成长是一个进行时,直到死亡,它都不会停止。现在的我们跟过去的自己较劲,这对过去的自己,很不公平!
与此同时,我们更不必要与自己以外的人较劲,比自己蠢的人,他不值得我们与之较劲,这会拉低我们自己的身价,也显得我们特别没有肚量;比自己强的人,我们更没必要与他较劲,因为坚持一个错误的信念,确实是一件很蠢的事。他错了,他在坚持,说明他蠢;你错了,你在坚持,说明你笨。既然你知道他蠢,那他又怎么值得你跟他较劲?既然你知道自己蠢,那为什么还在坚持告诉别人“我很蠢”?
所以啊,放下执念、放下胜负、放下恩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失败。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成功,是一种开悟的表现。
放下,是为了释放魅力(讲人际)
讲规划:当你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实行自己的规划,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应验。长久以往,你一定功成名就,前来交往的人也一定络绎不绝。(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物,你越厉害,攀附你的人就越多)
讲得失:当你做事果断、行事谨慎、有原则、有实力,追随你的人一定也越来越多。果断、谨慎、原则、实力,这些是许多人都没有的东西,你有他没有,他就会对你仰慕、敬佩,甚至追随。(取自《理解人性·情感互补篇》)
讲品德:当你练就了一身的好脾气,与人相处时能让人感觉无比舒适。自然而然,跟随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成就你的人也越来越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取自《孟子·公孙丑下》)
你看呐!整篇文章我们都在讨论如何放下,但又好像一直在得到。这便是“放下”的真正意义。
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也是在教你:首先,你得放下自己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先于天下人忧而忧、后于天下人乐而乐;才能真正地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才能担起护国护家的重任!
至于,你的格局是否能大到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你个人的事,我们不管、古人不管、范仲淹也不会管。但有一件事是古今共识、天下共识:人生最正确的活法,是学会放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