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北宋名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以物喜、以己悲”才是人生常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后的故事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6年9月15日(年10月17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非常有意思的是,范仲淹写作这篇《岳阳楼记》时,并不是在岳阳楼所在的岳州(今岳阳市),而是在邓州。
范仲淹所生活的北宋表面上看一派繁华景象,实际上内忧外患已经暗中滋生,内部国家治理潜藏颇多问题和隐疾,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外部则有契丹和西夏时时刻刻虎视眈眈。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贫困无所依靠,只得抱着年仅2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范仲淹22岁时得知家世真相,伤感不已,当即拜别母亲前往商丘求学,4年后成为博古通今且胸怀天下的青年才俊,当年高中进士,由此踏入仕途。
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毕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敢于犯颜直谏而闻名,也正因此而造成他毕生仕途坎坷。
范仲淹等人主导的“庆历新政”触犯了势力强大的保守派的利益,又因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而遭到贬逐,被下放至河南邓州。
差不多同时期,范仲淹的至交好友滕宗谅(也就是滕子京)因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而被弹劾,幸得欧阳修和范仲淹等人极力斡旋,才对滕子京以降级贬官了事。
不久,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也就是到了岳州。在岳州滕子京做了三件事——重修岳阳楼,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颇有政绩。
岳阳楼于庆历五年也就是公元年完工,滕子京为了提高该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岳阳楼记》。
范仲淹于是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以此来勉励好友滕子京和自己。
“以物喜,以己悲”实为人生常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使用的是互文的写法,意思是不以“物或己”而“喜或悲”。这句话是劝诫人们不要因为自己际遇的好坏和人生的得失而开心或悲伤,也就是要人们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自己人生的际遇和得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拿来劝勉自己和好友滕子京的。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恰恰在自己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以物喜,以己悲”了。
范仲淹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进,使西线边防赢得了相当长时期的稳固;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时间虽短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作出了突出的政绩。
可以说,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是在朝主政、还是驻守边疆,都取得骄人业绩,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之干才,但他的远大抱负又有多少得到施展了呢?
从范仲淹一生的履历来看,自他出仕以来,始终不改胸怀天下的公心,屡次因为秉公直言而遭到权贵势力的排挤以及朝廷的贬斥,但又因其才干不可多得而受召回朝。
一回到朝廷,范仲淹又上书言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因权贵势力的阻挠致使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的地方官,直至在任上逝世。
虽然仁宗在两宋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仁君、明君,但范仲淹如此才德双全的治国干才仍然得不到充分使用,只是在逝世后颇受仁宗怀念,可谓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备享哀荣。
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仁宗便经常派人送药慰问。到范仲淹病逝后,仁宗嗟叹哀悼许久,又遣使慰问其家人。
范仲淹下葬之后,仁宗还亲自题写范仲淹墓的碑额为“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以范仲淹之才干、忠诚,尚且一生如此坎坷,所以他才提出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来自勉自励。像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平凡之人,“以物喜,以己悲”实为人生常态。
只能是说在这漫长的一生之中,尽量端正心态,学习范仲淹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拿来尽量自勉自励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