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岳阳市城西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的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军楼,后逐渐演变成了旅游观光胜地。北宋时期,滕宗谅谪守岳阳时,重修了岳阳楼,并请当时贬官邓州的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没想到这篇仅字的短文,竟让岳阳楼名满天下。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未写楼之大观,而是着笔于洞庭湖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看到不同景色所产生的感受。最后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达自己胸怀天下的政治理想,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十分吻合,因而大受推崇。单从《岳阳楼记》来看,岳阳楼似乎是一座宣扬儒家思想的建筑。
范仲淹与滕宗谅然而,滕宗谅重修的岳阳楼,原本是一座道教建筑。滕宗谅重修它的目的,据说是弘扬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吕洞宾的仙风豪气。《辞海》中记载,吕洞宾的神话传说,最早起源于北宋时期岳阳一带。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必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的岳阳楼,一楼绘有吕洞宾的醉卧像,二楼供吕洞宾座像,完全以吕洞宾为主题。可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却对吕洞宾只字未提。因此,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说是一篇跑题作文。不过,换一个角度看,范仲淹用一篇跑题作文,赋予了岳阳楼崭新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范仲淹的境界,要胜出滕宗谅一筹。
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衰落,岳阳楼以吕洞宾为主题,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如清代巴陵(即今岳阳)县令陈玉桓,就曾在《岳阳楼》诗中写道:“堪惜忠魂无处奠,却教羽客踞华楹。”陈玉桓是屈原的粉丝,他对岳阳楼供奉吕洞宾颇为不满,主张改为供奉屈原。不过,陈玉桓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付诸行动。直到年重修岳阳楼时,吕洞宾像才真正被请出岳阳楼,移放到了岳阳楼旁边的三醉亭。此后,岳阳楼的吕洞宾主题逐渐被淡化。
吕洞宾画像由于是道教建筑,从北宋到上世纪50年代初,岳阳楼一直都是由道士负责日常管理。住持岳阳楼的道士中,以最后一位道士徐至炎最为出名。据《岳阳楼志》记载,徐至炎是湖北监利县人,于年入住岳阳楼,上世纪50年代初离开,年病逝。徐至炎住持岳阳楼30多年,以楼为家,尽心尽职,受人敬仰。
为保全岳阳楼,徐至炎曾恳求蒋介石拨款重修。蒋介石一生中到过岳阳六次,其中三次登上了岳阳楼。第一次是年9月,率军北伐途经岳阳时,曾登岳阳楼眺望湖景。第二次是年4月,从长沙乘火车至岳阳,再从岳阳楼下搭乘军舰去武汉。第三次是年9月,蒋介石偕同宋美龄搭乘军舰从武汉前往长沙,途经岳阳时陪宋美龄游览了岳阳楼、君山岛。年这次,在蒋介石和宋美龄游览岳阳楼之后,徐至炎利用道士的身份接近蒋介石,恳求蒋介石“维持名胜,恩赐重修”。蒋介石当天心情大约比较好,当即指示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重修岳阳楼,并以个人名义捐献了一千洋元。年春,岳阳楼重修竣工后,蒋介石还给岳阳楼题写了“砥柱中流”匾,用小火轮从南京送至岳阳。
徐至炎画像抗战时期,岳阳沦陷,徐至炎多次遭日本人囚禁、砍伤,但他誓死不肯离开岳阳楼。抗战胜利后,徐至炎于年3月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和湖南省政府具呈岳阳楼遭受破坏的情况,请求湖南省政府主席吴奇伟发起募捐,修葺岳阳楼,但未得允准。年春,岳阳楼南北牌坊墙在大风中倾倒,楼壁破损。当时的岳阳楼,还不断被侵占。除了被用于驻兵外,还被指拨为集训队驻地、民众教育馆。徐至炎忍无可忍,再次上书省政府,陈述驻兵之弊,请求张贴布告,禁止驻兵和设立其他机关,并要求省政府责成岳阳县政府成立楼委会,将收益专作楼用,不得挪移。徐至炎的信引起了省政府主席王东原的重视,后来依照徐至炎的请求,对岳阳楼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今天的岳阳楼景区内,与道教有关的景点,只剩下了位于岳阳楼北侧的三醉亭。三醉亭因传说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一楼大屏上绘有吕洞宾神态飘逸的醉卧画像。画像上书有吕洞宾所作的一首潇洒豪迈的七言绝句:“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画屏两边挂着由清代方功浚撰书的一幅对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楼上的神龛里,还立有吕洞宾的木雕座像。他一手举杯,一手持书,神态十分端庄。龛额上题有“诗酒神仙”的字样。
除了三醉亭之外,岳阳楼已难觅道教的痕迹。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没落至此,令人唏嘘。(文/谢志东)
三醉亭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