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今登岳阳楼!少时背诵《岳阳楼记》,每当背到“一碧万顷,浮光跃金”这一段时,总会对八百里洞庭心向往之。
岳阳楼矗立在岳阳巴陵古城西门的城墙之上,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楼阁建筑,登上岳阳楼,近可瞰洞庭,远能眺君山,湖光山色,如诗如画。
古楼始建于东汉,最早为东吴名将鲁肃的“阅军楼”,巴陵城在唐代时改为岳阳,因此,此楼自唐代起称岳阳楼,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岳阳楼曾多次重建,现存岳阳楼为清代光绪年间的形制,其建筑特点是三层、四柱、纯木。
三层:楼分三层,通高19.42米。四柱:四根承重的粗大楠木柱子,从一楼直通顶层,构建起岳阳楼的主体框架。纯木:岳阳楼为纯木结构楼体,在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全靠设计巧妙的木质构件彼此牵制和依托。
诗仙李白曾多次登临岳阳楼,当时,在三楼的木壁上,隐约可见不知是谁留下的“一”和“二”两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大家都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具体含义。
有一次,李白夜登岳阳楼,看到水天相接,明月千里的景象时,他脑子里灵光一现,把木壁上的“一”改成了“水天一色”,把“二”改为了“风月无边”。
岳阳楼最著名的一次重修是北宋时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楼修好之后,滕子京邀请好友范仲淹撰写了那篇名闻天下的《岳阳楼记》。
默诵经典,凭栏观湖,八百里的洞庭浩浩荡荡,衔远山,吞长江,正如范公的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杜甫、刘禹锡、白居易、韩愈、李商隐、黄庭坚等诸多文人墨客都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上,谱写下了传世名篇!
湖在楼前纳三湘四水,楼居湖畔观气象万千,范文正公著岳阳楼记,巴陵胜状雄踞楚天!
大湖,名楼,古城;巨匠,诗仙,贤吏;风月,忧乐,水天;泛舟洞庭,把酒临风,岳阳美哉,人在画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