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杜甫〔唐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之前就听闻洞庭湖汹涌澎湃,今日总算如愿登上了岳阳楼。浩瀚无边的湖水隔开了吴楚两地,天地仿好似在湖中日夜沉浮。亲朋好友们杳无音信,年老多病仅有一只船在孤零零的陪着自己。关山往北的战事还没有停息,倚栏眺望泪水横流。
这首诗是诗圣杜甫所作的五律名篇,被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这首诗从总体上给人的感受是:河山壮美,虽有忧伤,但不低落;感情真挚,尽管沉郁,但不压抑。反映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品格。
诗的首联有虚有实,相互交错,诗人使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无形间就扩大了时间和空间的领域。诗人写很早就听闻洞庭的盛誉,然而只能到垂暮之年才能亲眼目睹,完成心愿,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首次登上岳阳楼的愉悦,实际上,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至今尚未完成。诗人以“昔闻”给“今上”蓄势,说到底,还是为下文描写洞庭湖在酝酿氛围。
诗的颔联中,诗人对洞庭湖的浩瀚无边进行了描写。洞庭湖分开吴楚、沉浮日月,浩瀚无边。这两句是对洞庭湖的描写,堪称佳句,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夸赞其为“雄跨今古”,景物描写雄阔壮美,让人玩索不尽。
诗的颈联是写诗人政治上的坎坷,漂无定所,怀才不遇的心情。诗人得不到亲朋好友的任何物质、精神方面的援助;诗人杜甫在仕途上不顺,于是带上妻子儿女、乘舟自夔州出峡,以舟为家,期间年迈多病,前途渺茫,无处栖身,而面对洞庭湖的雄壮浩渺,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也增加了生活的危机感。诗人自叙自身如此落魄,于诗境沉闷的转变中,与对比中更增添了无尽情意。
诗的尾联写国家动荡,诗人凭栏遥望,感叹报国无门的悲伤。两句之间稍有跳跃,留有空白,引人遐想。诗中首联的一个“昔”字,可以说包含了诗人在长安的十多年时间。这正在空间上,恰与“北山关”对应,“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通读全诗,可以说首联是在叙事(登岳阳楼),颔联是在描写(洞庭湖水),颈联是在抒情,尾联是在总结。这首诗题为“登岳阳楼”,却不拘泥于“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没有对景物进行精致地描绘,反而是从大处落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悲痛沧凉,感人涕下。诗中,在时间上追古叹今,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诗人那悲凉身世,国家忧患,都融入了洞庭湖水之中,形成了苍凉、深远、悲痛的意境之美。
这首诗意宽阔雄壮,风格浑厚深沉,秀美河山的壮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与湖水交融。宋代百衲居士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杜子美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整首诗以自叙和抒发感情为主导,真挚感人;从头至尾使用赋法,全都是描述的笔风,景物描写仅仅只有三、四两句,即是实景描写,又是展开想象,把洞庭湖的雄阔壮美描绘得栩栩如生。以简单的语言和事物具象化,成功造就了诗的整体诗意。这首《登岳阳楼》可以说是赋法造就艺术的代表之作。这首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存有,但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扣动着心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