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而琐碎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忘记了那些小时候学过的课文,其实无论过去多少年,只要有人提起,我们还是会迅速想起,想起《背影》《岳阳楼记》《少年闰土》等。
也许还能轻易地想起某句话,像朴实无华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像每个少年憧憬过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等等。
甚至会记起与之有关的某个情景,比如,全班一起朗读的声音响彻了校园,在课本的插图上加粗加重“画蛇添足”……
有时候,语文课文还成了后来的我们少有的共同话题。所以,凝聚了几代人美好记忆的课文被删除,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扉。近几年,在一阵阵呼声中,被删除的文章有一部分又回到了课本上,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也有的没有回来,比如这篇《口技》。
《口技》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它写了一场口技表演,屏风后的一个表演者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给在座的人贡献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听觉盛宴。几个道具,模拟出了丰富且多变的声音,犬吠声、梦呓声、啼哭声混杂在一起,风声、水声、火爆声交织在一起,呼救声、喧闹声、抢夺声分不出先后……最后,在座的人都听傻了。这样的一篇文章,既让很多人了解了这种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也会让人们更加热爱那些闪耀着灿烂光辉的民族文化。
为什么会被删除呢?原因可能有两点,也很“有趣”。
一是与文章内容有关。
课本上的文章其实是删除版,原文中有几处不适合放在课本上,特别是第二自然段有点少儿不宜。不适合的部分,删除就好了,不妨碍我们学习这么优秀又好玩的文章,再说,我们学了很多年也没什么。
只是近些年,这被删掉的部分被翻了出来还流传甚广,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学生极易看到完整全文,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删除,老师也不太好回答,于是,干脆全文下架。
二是与文章所属有关。
《口技》的作者,课本上说是清代文学家林嗣环。
今人考证,《口技》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作。原因是,《口技》和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六十五回的总批文字相差无几,而金批《水浒》刊行早于收录了《口技》的《虞初新志》四十年。著名诗人、散文家聂绀弩先生和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都指出,《口技》的作者就是金圣叹。
这就是金圣叹的70回本《水浒传》第65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的总评。《口技》与之,几乎一样。
是非对错,虽然难以考证,但“抄袭”一事如果是真的,就不大好,于是干脆删除。
其实,翻了翻现在的课本,就能发现多了很多新文章,也还有不少老文章,自然,也有一些记忆里的文章被换掉了。
删了就删了吧,换了也没什么,好文章多的是。还好,鲁迅的文章都还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在,余光中的《乡愁》还在,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