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里句子的主干是主谓宾,宾语应放在谓语后面。如:他吃饭。但是在文言中宾语却可以放于谓语动词之前。“他吃饭”就变成了“他饭吃”。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先来看几个成语中的例子:
岁不我与→岁不与我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人莫予毒→人莫毒予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2)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其正确句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其正确句序是“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人”。宾语“我”也是代词放在动词“顾”的前面,正确句序是“莫肯顾我”。
2.疑问句疑问代词前置
看成语中的几个例子: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
何罪之有→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可省略)
毛将焉附→毛将附焉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鸿门宴》)这是疑问句,“安”译作“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正确语序是是“沛公在安?”
3.“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唯才是举→唯举才同类的还有: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唯力是视等不此之图→不图此
3.1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正确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3.2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无乃,固定搭配,一种推测语气“恐怕……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4.介词宾语提前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常放在介词之前。
看成语中的例子: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一以贯之→以一贯之严以律己→以严律己宽以待人→以宽待人
4.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和”。“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4.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
“以”是介词“因此”“。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4.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5.“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更多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