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晚年四处漂泊,贫病饥寒!却仍顾念苍生,心怀天下!大历三年,杜甫离开重庆夔州,途经湖南岳阳,登上了青年时憧憬过的岳阳楼,但今非昔比,现在国家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难,多灾多难。杜甫的内心自然也感慨万千,五味杂陈,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了《登岳阳楼》。而纵观整首诗歌,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借景抒怀”来概括杜甫当时复杂的心境!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试着来窥探杜甫当时的内心世界。
“昔”与“今”,说是对比,但这其中又何尝没有充斥着满满的无奈和感伤!这“昔”与“今”,不正是年青时的杜甫和老病时的杜甫的真实写照吗?不是曾经意气风发发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现在病困交加却依然沉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甫吗?青年时期徜徉于开元盛世的繁华中;年老之时经历在安史之乱的动荡里。今昔时间跨度之长;空间跨度之大;心境跨度之迥异;国家时局变化之大,可见一斑。
青年时,杜甫游历名山大川,对岳阳楼自然早已有神往之心,无奈却未能在盛年游历岳阳楼,这自然成了杜甫的一大遗憾!而当杜甫如愿以偿登上岳阳楼时,本应该激动,本应该抒发豪迈壮志,无奈的是,早已经年华不在,身似浮萍!盛景之下的岳阳楼遇上风烛残年的杜甫!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致?或雄壮?或悲伤?也许兼而有之,我们姑且说是一种悲壮吧。
如果说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的是一种雄心壮志;有指点江山的气势,那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则是宏大悲壮中又有一种不能力挽狂澜的无奈!“坼”和“浮”,没有凝聚力,只有分裂;没有据点,只有漂泊!所以杜甫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水,它是动荡不安的,它在汹涌澎湃里嘶吼,这嘶吼是对末世的预言!这样的景象越宏大,产生对时局的无奈的反差也越大!而此时的杜甫穷困潦倒,无依无靠,加之年老体衰,身如不系之舟。杜甫此时的心境不言而喻!
据资料记载,此时的杜甫已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年老、病痛、孤独、漂泊……这样一位生活上自身难保的老人,却在孤苦无依中勇敢地走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