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从起承转合中感受诗人的情感脉动
洪林钟/文
(杜甫画像)众所周知,格律诗结构谨严,诗人都自觉地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精心布局谋篇。所谓“起承转合”结构章法形成“理论”之说,最初源于元人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具体解说即为:“起”,即起句,开端,多叙事或写景;“承”,承接,衔接,多承起句之意并延伸拓展;“转”,转折,转化,或角度或情感抑或手法等方面的变化;“合”,总结,合题,收束全篇。
诗圣杜甫是唐诗的集大成者,也是公认的格律诗的大家,其律诗格律严整,“起承转合”环扣紧密,可谓“严丝合缝”。例如,他的七律《登高》就被后人推崇至极:清代诗人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更是认为该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何止是《登高》!可以说,老杜的律诗在“起承转合”章法结构上,句句精美,篇篇皆为典范。小文在此另推一首五律《登岳阳楼》与读者诸君共享,我们可从中进一步认识老杜诗作“起承转合”结构技艺之高超。
(《登岳阳楼》意境)我们先读诗歌原文: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再来赏析诗文内容及结构章法艺术。
诗的首联在内容上叙事,言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即可极目远眺,纵览一切;在结构上是为“起”,开篇联题,“上”扣“登”意,点明“登高”主题;“洞庭水”“岳阳楼”从空间着笔,点明赏景之地;“昔”“今”则以时间的流转暗示诗人对此胜景早就心往神驰,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奠定基础。
颔联在内容上写洞庭湖湖水浩瀚,仿佛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也好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在结构上是为“承”,承接上联登楼望远之意,正面描写洞庭湖壮美之景。“坼”字写出湖面的壮阔,“浮”字写出湖水扬波的气势,动静结合,形象而生动地抒发了诗人为眼前壮美之景而惊喜、赞美、感叹之情。
颈联意思是“我”至今没有收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下一叶孤舟相伴。在结构上是为“转”,一是内容从写景再度转向叙事,述说自己眼前所处困境和悲惨遭遇;二是情感上的急转直下,诗人触景生情,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悲哀,可谓“乐景反衬哀情”也。
尾联在内容上仍旧叙事,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结构上是为“结”,以情结篇,卒章显志。诗人在情感上由个人的私情升华至为国担忧的爱国情怀。
这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时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加上个人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老弱多病的遭遇和经历,成就了他的现实主义诗风和被誉为“诗史”的诗作。因此,我们对《登岳阳楼》中老杜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就能够理解了。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总之,杜甫的《登岳阳楼》不仅“起承转合”结构章法严整紧凑,堪为典范,更充分地凸现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的情感在“起承转合”的有序转换中自然流露且不断升华,从而让读者在感受诗人情感“脉动”中认识忧国忧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更改
作者:洪林钟(作家,名师)
原创保护,若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感谢您的阅读!倘觉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点温情一点帮助,就请您再点击上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