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沉浸式品词浙江少年诗词大会云课堂第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2/8/17
哈尔滨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06/6084139.html

上一期,浙江少年诗词大会云课堂第十四课,我们邀请了“名师观察员”、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沈彬清,和同学们聊聊被北宋民间奉为“顶流”的词人柳永。

沈老师还邀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品读三首同学和老师填的词,选择一首写写对这首词的感受和理解,可以从描写、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

沈老师说:“现在的社会生活,非常流行沉浸式,而这一题便是让同学们沉浸式阅读词作。同学们品读后,把词的解读再创作成了新的文字作品。大家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初中所学的分析古诗词的方法,有的放矢,拣重点去突破。不仅如此,还有些同学联系其他名家的诗词,对比解读,加深了理解。”

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的同学们投来了很多优秀作品,我们一起看看吧。

恹柳荡春江,残雁归鸿地。常有幽人独往来,草动鶗鴂憩。悠卧碎阳边,寂寞无人语。碧海云天不解情,点点痴求雨。

杨睿莹

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凄凉悲伤之意。前半段描写暮春景色,本该是春天最后一抹美好,在词人眼中已是一片萧条。借“恹柳”“残雁”这两个意象体现自己的落寞,将自己喻为隐士独行,暗示他作词时经受打击,对世俗感到失望。看到草中杜鹃悲伤之思又被勾起,为下文无法释怀的情思做铺垫。

下阙“悠卧碎阳”,表面是享受暮春之光,实则词人在失意后强装镇定故作悠闲,但却失了神有些无措,后半句揭示他那刻心中所想。“寂寞”二字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恍然间身旁已再无她的身影,哪怕心中有千言万语也无法相告。内心浮现那碧海云天的瑰丽景象,虽自己壮志凌云,当时她言语中所期望的模样愈发接近,但那壮志之中却没了她的身影,若是如此即便功成名就又如何?“我”的情思又岂是荣誉得以填补的?这是词人心中忿然。然而,再度回首那周围景色与心中那已有雏形的壮阔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下将词人那份炽热的情感委婉地表达出来。而最后,那浓郁的情感已是难以压抑,求而不得的悲伤,期约将至的急切,物是人非的一丝委屈,多重情感复杂却融合在一起,化作那细密绵长的雨又或是词人不甘的泪。

多希望他的一片痴心能够得到回应,那雨落入哪怕一滴在她的心田,无声的浸润。

老师点评:从情感入手,杨同学将一个个意象拣出来,做了详细地分析。带有自我理解的语句翻译,实则同词人进行共情。在共情下,赏析的语言甚至比原词更让人感受到词人的情愫。

叶欣怡

“恹柳”指病恢恹的柳树倒影随春江飘荡,第二句则是描绘了一幅失群的大雁孤独地回到大地上寂寥、苍茫的景象。

恹柳、残雁实际是意象,就象征着之后的“幽人”,孤独的幽居之土往来于春江,不免引起草波荡漾,理应会引起动静,可杜鹃鸟仍悠闲地在栖憩,这里的静态与“草动”动静结合,更能展露出此时此刻的宁静、幽远。画面一转,幽士悠闲地卧在即将消逝的日光下,没有人能与他说话。

而“碎阳”也是意象,不仅指即将落山的夕阳,也象征着即将逝法的年华无人分享,那份时间,逝的愁怅无人可知,更是渲染了孤寂的氛围。后一句描写了蓝蓝的海与遍布着云雾的天不理解幽士的心情,幽士只能痴痴地求着下几点雨。“雨”实际上代表着冲刷愁绪,洗刷心中的愁绪,独自倘往在这世间的洒脱意味,让整首诗空远寥寂的氛围多了一笔光彩。触景生情,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幽士这样孤寂又洒脱的赞美,又有自己内心对时间流逝、寥远天地的疏离又有留恋,特别引人入胜。

老师点评:叶同学集中赏析了两个意象“恹柳”和“碎阳”,从中萃取了词中“幽士”的复杂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叶同学的分析老道,语言精简,是其诗词功底的体现。

催泪春无主。故妖娆、愁长绸断,黛青移目。伤败伤酒无人理,何看伤人伤诉。又镜破、七旬寒暑。独看黄昏折梨柳,效颦间、午醉谁无数。叹落雪,临安处。

李汉熙

全词尽显一个“愁”字。上阙以“春”入手,不知为何“无主”,为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又是谁“故妖娆”,又是谁“愁绪长断”,又是谁“黛青移目”。原来是思念的“窈窕淑女”并非自己的缘分人,原来是一个伤人“愁绪之长,长到绸缎断裂的程度”。这疑问中,我似乎也伤感了起来,那四个“伤”字,也“伤”了我读词的心境。不免想放声一读,这份惆怅,尽显无疑。

读完,脑海中浮出的是张籍《蓟北旅思》中的“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这位伤人要送谁?他独自一人在黄昏下折柳哀思,并无他人。原来是送的自己,送的哀愁的自己。伤人没有喝醉,他醉的,是一个人的寂寥无奈,是黄昏后黑夜独自面对的勇气。这是多么悲凉的景象啊!怪不得“春无主”啊,春天的盛景,根本无法排解心中的悲凉啊!

老师点评:李同学的解读是“问答”式的,既问自己,也问诗人。从朗读中评读词,并联系“折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内蕴,做了词中“伤人”的情感解析。

戚佳轩

该词描写出了一个十分悲伤的情境,愁绪万千。首句“催泪春无主”,写的是词中人之悲,不知春有何意,谁为着万紫千红的主人?可是他知道,不是他。最后连用四个“伤”字,反复,直抒胸臆,写出词中那份“痛定思痛”。那这份愁,这份痛,从何而来?“黛青移目”,原来是意中人不见自己,早有别移之所。

别人“破镜重圆”,而词中人仅仅“镜破”,“重圆”之日在何时?“七旬寒暑”,这载并无春秋,是在煎熬中度过。可悲啊!词中人一个人在黄昏时刻,折柳独自大笑。“效颦”为化用典故,“东施效颦”,是多么的尴尬不堪,令人发笑。这一声自嘲,嘲笑的是自己的没落,是自己的愁绪。

最后,词中人看到临安落雪。但春,临安怎会落雪?原来是自己的愁绪化为白雪纷纷,落到临安街头。

老师点评:戚同学以整诗为出发点,边读边赏。抓住一个“伤”字,做细致、精巧的分析。同时,将词中的典故、虚实结合进行分析,恰如其分,让这一份解读显得十分专业,一目了然。

三月临安,莺歌未啭,芳菲颓然。独遗一枝红杜鹃,遥望故山。人生自是别恨远,抬望眼,离恨幽幽绵银汉。风声寒,日阑珊,状元登楼泣远山。远山远,寒窗寒,状元马上泪满鞍。何日功名湮沙岸?驰我千里故国还!

俞欣妍

词前两句先写三月杭州的景,没有黄鹂婉转动听的歌声,花草也已衰败。只遗下一枝红艳的杜鹃花,遥望故山。词人将自己比喻成红杜鹃,孤独地眺望着故乡的山。第三句“离恨幽幽绵银汉”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词人别离故乡时的忧愁。第一句词四字一顿,具有建筑美和音乐美。

后句“风声寒”道出词人此时之感。风声本是听觉,却用“寒”形容触觉,通感的手法挑出词人悲凉的心境。再看后文“状元登楼泣远山”,状元登上高楼对着远山哭泣,想必定是远离故土,心中对亲友的思念如野草般肆意生长。后句“远山远,寒窗寒”一个字隔字重复出现,让人感受到状元此时的环境凄凉,同时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又写状元郎的悲,但文末却又将笔锋回转写状元一心报国,愿收回故土的壮志。纵观全文不难看出词应是写一位心怀壮志的状元为国家兴衰所悲,为离别亲友所哀,但更多的想必是为国家所忧。

老师点评:俞同学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了双线分析,对词节奏美感的体悟,可见读词之多。对“远山远,寒窗寒”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精简多元。从情感看,俞同学的分析层次丰富。

刘奕晗

三月本是生机勃勃力的季节,但“莺歌未啭,芳菲颓然”,意为莺未唱歌,花草枯败,写明了作者悲凉的心境。“红鹃”常用来表达一种悲伤的离别之情。作者满怀心事,登山望远,“别恨远”抒发了作者的悲痛与感慨,道是“离恨幽幽绵银汉”,意为自己的离别之恨已绵延至银河。

作者的悲伤又是从何而来?下文几语道破。开头的“临安”是南宋都城。南宋末年正是战乱,动荡不安。“风声寒,日阑珊,状元登楼泣远山”,哪怕金榜题名,但面对国家领土一次又一次的让步也只能泣远山。作者此时不再看重功与名,忧心的只有国家。“何日功名湮沙岸?驰我千里故国还!”意为什么时候功与名可以理没沙场,我现在只想远征沙场,为振兴国家!

作者通篇抒发了一种极为热烈的爱国情与报国志,更是抒发了一种忧国忧民、淡泊名利的情怀。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作者这份炽热的报国情也来自于个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哪怕死亡,哪怕功名隐没,但振兴国家,是每一个心怀大志之人的使命!

老师点评:从刘同学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词解和历史之间的联系。词的创作离不来现实,从现实角度去切入,能够精准找到词的“内核”。同时,刘同学还结合了《岳阳楼记》做对比分析,十分全面,有思辨性。

张瑾涵

作者是一位有才华的词人,其词尤为洒脱。词人将自己想象成一位宋朝文人,眼睁睁的看着国家被夺走。

其中的细节描写不难反映出作者的心情——“莺歌未啭,芳菲颓然”,这样的环境应该是词人在无比悲痛下才写出的吧!也有直抒胸臆的词句“人生自是别恨远,抬望眼,离恨幽幽绵银汉”,从连用问号和叹号,我看到的,是一位为国家而忧虑、愤慨的词人!

坐在书桌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味着这首词中描写的景象,我不由得被词人丰富的情感所折服。有人说,这是忧国忧民的自我排解。我不这么认为,潜藏的是词人“驰我千里故国还”的伟大抱负!词人志向远大,何只停留在那一份忧愁?

三月临安,状元登楼泣远山。“泣”的是什么?原来是在感慨实现状元的鸿鹄之志啊!

老师点评:张同学的共情能力很强,把自己读词的心情同词中状元的心情完美结合起来,解读词洋洋洒洒,读起来极富盛势。张同学的解读词风更偏向于在舞台中的演诵词,别具一格。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