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诗圣杜甫的几首名作揭示了人生轨迹的各个阶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4/29
北京荨麻疹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

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出生于达官贵府,有的出生于富贵豪门,有的出生于普通平民贫瘠家庭。有的高官厚禄,有的富甲一方,有的身劳贫苦。但每个人同样都有自己的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有少儿时的顽皮快乐、有青壮年的壮志豪情,有中年的安居乐业,有老年的孤独寂寞。当然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方法。今天就跟随青青通过几首诗看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人生吧!

童年是人生最值得回忆的时期,它充满了人的童真、趣味和无限的快乐。“诗圣”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杜申言曾官居高位,是当然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其父亲官职不高,但也能给杜甫一个优良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所以杜甫在少儿时期生活舒适,悠闲快乐,当然他天生聪颖,从小就能诗作赋,用他自己的话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但青青搜罗了仅有的书籍和网络没有找到杜甫少儿时的诗句。但根据他写的其它诗句也能看出那时的天真无邪。如“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试想哪个人在孩童时期没有过因一点很少的吃食而“费尽心机”呢?这就是童趣,这就是纯真。

杜甫19岁至29岁开始壮游祖国的山河。曾到过吴楚、齐鲁赵等地。在此期间两次邂逅李白,共同游历齐赵等地,并互相赠送诗篇。就在这个时候他登临东岳泰山,写下了名篇《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里岱宗是指: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如何是“怎么样”的意思。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主要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本诗的意思是: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成为励志的千古名句。这也正表现出正值壮年的杜甫壮志凌云,志向高远的精神气质。

杜甫29岁后到帝都长安进试,因李林甫对科考的左右而不第。转而投奔官宦氏族,曾上书唐玄宗,受到赏识,但又因李林甫的谗言没有给杜甫称职的官职。杜甫在长安委屈求全近10年,怀有满腔热血却不被重用。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叛军抓获,因官职较小而后逃脱,看到长安城的满目萧条,有感而发写了《春望》,其中“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的长安破败萧瑟的场景。而后杜甫避居四川,受到严武的照顾,担任过一些官职,前后稳定生活近10年。正在此期间50岁左右的杜甫变成了多产诗人,写有大量诗篇,有描写美好生活的《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等。又写了忧国忧民的《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其中《登高》曾被列为唐诗七律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情,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在杜甫人生的最后几年,严武已经去世,他的生活更加艰难,病体逾加沉重,在顺江东下去衡阳的时候,曾经连续五天没有进食,可见生活很是落魄。当他到了洞庭湖边,登上岳阳楼时,忧国忧民之心情仍然没有改变,反而更觉沉重,写有《登岳阳楼》一诗。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公元年,59岁的杜甫病逝在长江上漂泊的一艘破船上,不免凄惨。但一生忧国忧民的思想却贯穿其生命的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