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贬为邓州知州所作,至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5/2

本文乃“进步也会不止”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革新家,在他任参知政事时,推行“庆历新政”。因受到保守派的打击而失败,被贬为邓州知州。本文就写在被贬之后。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扼要叙述重修岳阳楼的经过和作记的缘由。作者说明本文是应朋友滕子京的请求而作。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同年进士,和范仲淹政见相同,私情深厚。范仲淹被贬,他也被诬告“枉费公钱”而贬为岳州太守。岳阳楼是岳州的名胜,是登览洞庭湖的佳处。滕子京治岳州的第二年,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情况下重修了岳阳楼。文章落笔从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调守巴陵郡写起,接着叙述他的政绩,一位被朝廷贬谪的官吏在短短的一年中便取得卓越成绩,这固然是在赞扬滕子京不计废贬而积极有为的精神,同时也暗含着对保守派打击的不满和讽刺,流露出愤激不平的情绪。因为为楼作记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对滕子京的政绩只用八个字加以概括,而只提“重修岳阳楼”一事。

作者本意又不在写楼,而在于借楼抒论,因此关于修建后的岳阳楼,仅用“增其旧制”一笔带过,特意提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滕子京请作者作“记”这一重要内容。这就为下文铺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了伏笔。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从大处落笔,描写登楼远眺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文章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辽阔和水势的浩渺,作者说,我观察巴陵郡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一个湖中。它口含远处群山,腹吞滔滔大江,水势浩浩荡荡,湖面宽阔无边。接着又写洞庭湖因时变化的不同景色:早上阳光灿烂,晚上暮色昏暗,气象千变万化。然后小结一句,这就是岳阳楼的大致景象。照文章的气势,好像接下来就该写洞庭湖的万千气象了。

而且既然为岳阳楼作记,岳阳楼为巴陵郡一大名胜,下临洞庭湖,景象又十分壮观,理应铺写此地风光,但对此前人已有许多描写,再写便显得重复,所以就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撇开,一方面呼应了上文“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方面使文章自然地过渡到作者所要论说的题目上来。文笔离合变化,恰到好处。洞庭湖之景在别人的笔下已经得到丰富多彩的表现,自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岳阳楼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巫峡,南达潇湘,那些被贬的官吏和失意的文人,常在这里会集,他们观赏这些千变万化的景物而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什么不同吗?这一设问,便由景及人,由物及情,简捷而巧妙地为下文开辟了新的境界,有峰回路转之妙,显得水到渠成。

第三部分(第三、四自然段),写出迁客骚人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面前产生的不同心情。第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洞庭湖在恶劣气候中凄凉冷落阴森恐怖的景象及迁客骚人因景而生的悲伤心情。这一层先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在那阴雨连绵的日子,寒风呼啸,浊浪滔天,太阳、星星收起了光辉,高山峻岭藏起了形体,商人旅客法通行,航船被风浪毁灭。傍晚一片昏暗,老虎狂吼,猿猴悲啼。这一段文字运用铺叙、夸张、拟人等手法,从白天、夜晚两个时间和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层层道染,描绘了一个阴暗凶险的环境,烘托了一种阴冷可怖的气氛,令人望而生畏,听而战栗。但并非作者眼见实景,而是虚写,是想象迁客骚人们耳闻目睹的洞庭湖之景。写景是为了抒情,所以接下来便写一般迁客骚人的触景生情。

他们在这时候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诽谤、害怕别人讥讽、满眼凄凉、极度感伤而悲哀的感情了。因为仕途风波与自然界的景象同样使人感到凶险无比,所以由洞庭湖的阴暗恐怖就会自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触发自己的极度感伤。第二层(第四自然段),写洞庭湖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春景及“迁客骚人”由此而产生的喜悦之情。这一层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洞庭睛明图。在春光融和、阳光明媚的天气中,湖面上不起大风大浪,天色湖光上下映衬,碧水一望无垠,沙鸥有的在天空飞翔,有的在水滩停落,鱼儿自由游泳,岸上湖边的芷兰香草,碧绿茂盛。或者空中的云雾一扫而空,明亮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辉,幽静的月影映照到湖里,好像沉在水底的碧玉。

渔歌互相唱和,此伏彼起,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一层和上段一样都是为情设景,虚景实写。同样使用了铺叙、排比、夸张、拟人等手法,也从白天和晚上视与听两个方面,描绘出洞庭湖上的良辰美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画面开阔而又明朗。和上段一样,都是为了引起对迁客骚人心情的叙写,所以接下来便写这种美好的景物激发起的迁客骚人的另外一种感情。他们登上这座楼,眼观如此佳景,顿时陶醉其中,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身世之悲,产生了心旷神怡、宠辱全忘,迎着春风、举杯饮酒那种喜气洋洋的感受。第四部分(第五自然段),否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借“古仁人之心”,评价古仁人的忧乐观,抒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这一段是本文的中心意旨所在。

在第三部分,作者淋漓尽致地铺叙景物,后水到渠成的抒写“览物之情”,这都不过是为抒发议论作铺垫。所以在作了充分铺垫以后,作者便在文章的结尾作画龙点睛的议论。作者把上文说得人人首肯的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并且另出新意,道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他指出上述两种览物之情,虽然一悲一喜,但都是为物悲、为物喜,为己悲、为己喜,他们注重的始终是个人的得失。遇到美景,忘掉了一己之悲,便高兴了;遇到悲景,触发了一己之悲,便忧伤了。这是不值得肯定和效法的,那么什么样的忧乐观是正确的呢?作者破后有立,他说,他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怀,他们不为物喜,不以己悲,在朝中身居高位的时候,就忧念百姓;在遭到贬谪身处江湖的时候,就怀念他们的国君,他们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就把两种忧乐观作了鲜明的对比,孰高孰低,泾洞分明。

最后作者又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对古仁人的仰慕向往之情,从而抒发了自己的怀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象夜空中升起一盏明灯,顿时照亮了全文,作者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有激动人心的力量。最后一句交代了作记的时间。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周围气象万千的景色和对“迁客骚人”两种不同“览物之情”的否定,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怀抱,同时也是对贬谪的朋友滕子京的鼓励。范仲淹作本文正是遭受打击谪守邓州的时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许多迁客骚人不同,他不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也不因个人的逆境得失而悲观厌世,身为“迁客骚人”,却能否定一般迁客骚人的狭隘感情,以天下为念,表现出宽阔的胸襟、高洁的志向和进取精神,这是十分可贵的,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