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新闻 >> 正文 >> 正文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肝胆冰雪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2/20
治癜风一般多久能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原创:初阳戴先生

李白名篇中的“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关于洞庭的风姿、辽阔为其《游洞庭》增色无限;孟襄阳笔下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出手便惊艳四座,千载而下,传颂不绝;而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看到的是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回溯到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为我们呈现的,是一番“肝胆冰雪”。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古有“八百里洞庭”之称号。而站在岳阳楼头倚柱远望,好一派茫茫洞庭之美景,尽收眼底。

而读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心里却无关风月,涌动着的是感动亦或感慨:冰肝雪胆、豪迈气概、光明磊落、胸襟坦荡、悲愤无奈,都有。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从小才思敏捷,文章一挥而就,为人刚正不阿。却在出任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时,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北归途中,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可以说感慨万千,于是援(yuán)笔而作这首感人肺腑、意境高迈的《念奴娇·过洞庭》。

试想: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几多伤感,几多豪迈,几多深沉。

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可以想象一下,在“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时,站在洞庭青草之上,面对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好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寥寥十三字,为我们勾勒出月下洞庭全景图。

在这“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时,当是别有意味。更何况,秋月对于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

“风色”: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感觉到了风色的,或者说,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庐山谣》:“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万里黄云漂浮使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这里诗人豪情满怀,把庐山之景写的雄伟壮观。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的天气:波平浪静,水波不兴,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令人向往不已。可以说,开头两句,词眼在“风色”二字。用“风色”来表达湖面的平静,耐人寻味之余,为后面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2、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如果说,好的爱情或者亲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那么,一首好的诗词,它能为你展现人世间最诗意的生活,例如所选的这一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面对秋月之下浩浩荡荡、一碧万顷的湖水。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于其中,该是多么惬意。

“玉界琼田”,是词人品性的写照: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在金榜题名之时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词人虽然蒙冤被贬,但我对祖国还是一片赤诚,像玉鉴琼田无一丝尘埃,肝胆冰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闭着眼睛想一下:抛开个人蒙冤被贬不说: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一大一小,一动一静,鲜明的比照。目遇之成色、耳得之而为声,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着我扁舟一叶”。著用得好。

陆游也写过:“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都是指船漂浮着,想象奇特,充满诗情画意。张孝祥在这里用“著”,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

“着我扁舟一叶”,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翻译)他正泛舟湖上,月光如水,水波不兴,一叶扁舟,随意飘浮,确实是很美的意境。虚写:是希望在这三万顷玉界琼田中,容我一生一叶扁舟。他未必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行路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的想法,他毕竟还年轻,张孝祥死的时候也才三十九岁。想法是虚构的,如此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不忍暂离却是真的。

所以,“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是词中壮丽的佳句,它形象地概括出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而又平静的特点,又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和范仲淹笔下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应该是一样。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最后达到表里俱澄澈: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明亮、澄澈;“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来表现自己高尚的人格,这应该和我们词中的“表里俱澄澈”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认为,“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可以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因为都说与人相处,始于五官,止于三观。

这语意就有点双关了。既是说景:明亮、澄澈。也是说人心,以词明志:说自己如秋月,有如秋水,是一个: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诗人接下来才说“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可以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既是对洞庭湖的夜景加以补充,同时又是作者爱国抗金这一高尚人格的具体写照,暗地里还反映了作者对南宋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

4、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上一句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说洞庭湖是的澄澈,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所以这一句说物与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悠然”(悠然自得(《小石潭记》)),闲适自得的样子,这里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勉强不来的。(都说你smile的弧度、时间能出卖你的真诚),所以这里的悠然应该是身临其境的有感而发。

“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里,除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感体验之外,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光自照,借酒来“销万古愁”。是孤独。

孤独分两种:A: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在人世找不到知己的孤独:妙处难与君说。B: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万象为宾客;

最后二句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人与自然、内心与外景、天与地、水与天,这些可能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同时这两句由景入情,收束上阕“语语都在目前”的景色。

5、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下片以“应”字领起,似承而转。作者回忆起“岭表经年”的为宦生涯,开头三句是他的内心独白。

岭表,指五岭(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以南,今两广一带。据《宋史》记载:张孝祥因为支持张浚的北伐主张,受到秦桧等主和派的打击,于宋孝宗乾道元年被贬谪外放,曾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表达的是人生的坎坷)

“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

“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感慨系之矣。

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但是是那样的光明磊落。

“肝胆皆冰雪”,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在结构上,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意境可以互为呼应。南朝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襟怀坦白。

“岭表经年”开头,本来表达的是人生的坎坷,但笔锋随“孤光”一转,借澄澈的月光充分表达了内心的坦荡、肝胆可照,也从侧面对诬陷自己的人和其他人表明心志。

所以词中的“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6、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实际不过是写失意之状。就像是《增广贤文》里一句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襟袖”则是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

关键是,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当自己失意时无人问津,这萧骚恐怕是真的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就像屡遭的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现在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安如泰山。突出自己平静而坚定。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豪迈的气概以及心胸之宽阔。

这两句,可以说写尽了自己虽在失意之中,但安然泛舟于洞庭、青草湖上,也会稳稳地把握人生之舟,稳泛于世事险恶之中。

确实,不多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前面是万里坦途也要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即使是荆棘众生的人道,也要保持举重若轻的从容自信。

7、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三句可以说是词中的传神之笔,是全其感情的高潮所在:突现出作者襟怀坦荡、气魄雄伟与乐观豪爽的性格,对诽谤自己之人不屑一顾的气势。奇特的想象。

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借用佛教禅宗“一口吸尽西江水”来形容自己豪饮气概、心胸开阔。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长把勺而产生的联想。)这里暗用了屈原的《九歌·东君》是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浆”,词人即用此义。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

他要汲取长江的水以为酒,把北斗星当作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此乃豪情万丈哪,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真有李白当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之感,须是多么的自信豪迈才能做到啊!

8、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这里没有对酒当歌,唯独一“萧”: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另外,哪一个词用得好?

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扣:打,动词。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景融我心得自然流露。苏轼《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人”: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自己心中的悲。

唯独要一个“拍”字,在程度上才能显示出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内心潜藏的深厚的悲愤和沉郁才溢于言表。似乎人生难得有此情此景,能够令人浑然忘我。

最后,醉意朦胧之中感叹:“不知今夕何夕”,可以说是借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

张孝祥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空间上,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时间上,又回到一开头所提及的“近中秋”三字上,首尾呼应。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秋月秋水那么博大的形象回归自我。也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很有余味。

由此,作者张孝祥俱观洞庭之平静、辽阔明亮,更为重要的是其冰肝雪胆、光明磊落。当然又不失心中豪迈而悲愤之情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