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岳阳楼,与湖北黄鹤楼和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年前后,相传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时的“阅军楼”。登临岳阳楼,可俯瞰洞庭湖之美景,很多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笔墨,北宋范仲淹登临岳阳楼,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了范仲淹的人生座右铭。
在此之前,唐代诗圣杜甫也曾登上岳阳楼,并写下了《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在唐玄宗年,爆发了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乱搅碎了盛唐的局面,也彻底改变了无数百姓的命运,杜甫便是其中最悲惨的一个。
安史之乱后,杜甫便携带着家人开启了漂泊无定的人生旅程。从四川成都到夔州(今天的奉节),再到湖南的岳阳,这一路的心酸历程只有自己知道。
飘零在湖南岳阳的岁月中,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人生暮年,当时的处境艰辛而落魄,更要命的是此时的身体患有严重的肺病以及风痹症,仅靠药物来维持时日不多的生命。
在大历三年,也就是公元年,杜甫迈着蹒跚的步伐登上向向往已久的岳阳楼,他凭高远眺,面对这浩渺的洞庭水感慨万千,他想到了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又想起了风雨飘摇中的大唐,此时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写下了沉郁顿挫的《登岳阳楼》。
洞庭湖,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所赞美的对象,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写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如果说刘禹锡只是单纯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美,那么杜甫则对洞庭湖赋予了更多复杂的情感内涵。
杜甫很早便听说过洞庭湖的美,今天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浩瀚的洞庭湖将昔日的吴国和楚国隔开,日月星辰和白天黑夜仿佛都荡漾在湖面上。洞庭湖,仿佛可以容纳世间所有的人和事。
由于常年的漂泊羁旅,此时的杜甫没有收到一个亲朋好友的书信,陪伴他的只有体弱多病的躯体和一叶孤舟。
杜甫自己已经惨到如此的境地,然而,他仍旧关系关山以北的战争,当时的大唐正在遭受吐蕃入侵的战局,国家一刻也不得安宁,想到这些,杜甫不禁老泪纵横。
不论身处何方,杜甫的心时刻都在牵挂着国家和百姓的命运,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要国家和人们能够过得好一些,自己所受的这些磨难又何足挂齿,这便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感动于杜甫的伟大,在杜甫诞辰年之际,岳阳人民在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杜甫,在岳阳楼下修建了怀甫亭。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背面刻着杜甫的生平事迹。
也许当我们了解了岳阳楼的文化内涵后,再等上岳阳楼,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