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5A)雄踞在湖南省岳阳市的洞庭湖畔,巍峨壮丽,气势雄浑。它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年,是由东吴大将鲁肃所建,当时名为“阅军楼”。被毁后于唐朝时重建,名为“巴陵城楼”,是当时巴陵县西面的城楼。后正式定名为岳阳楼。这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毁建,我们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年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的,年大修之后正式对外开放参观。
岳阳楼参观岳阳楼时要注意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它是建于城墙之上,有一个拱券形的城门,这是与另外两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的不同之处;二是它有一个将军头盔似的楼顶;三是它的建筑架构为井字形,整座楼是用四根大楠木做成的框架来支撑的,直贯楼顶。它是三大名楼中唯一一座古建今修的楼阁。
那么岳阳楼是如何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呢?这与三位著名的诗人为它所写的诗篇是分不开的。
首先,岳阳楼这个名字就是因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而得名的。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现在你去岳阳楼参观,在楼内会看到一副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那也是李白登楼时所写的诗句。
岳阳楼但岳阳楼的成名是因为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公元年,杜甫来到岳阳,此时的他因国家动乱而穷困潦倒,伤病缠身,全家老小住在一只小船上。当他登上岳阳楼时,看着茫茫洞庭水,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名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这首诗是有关岳阳楼的诗篇中的代表作,充分体现出诗人在国家走向衰落,家人无家可归的境况下,那种忧心家人与家乡,心忧天下的那种家国情怀。
登岳阳楼但真正让岳阳楼名满天下的,却是北宋著名诗人范仲淹,其写的《岳阳楼记》成为中国文坛史上的千古名篇,因而岳阳楼也就成了千古名楼。但和李白、杜甫不同的是,范仲淹从未来过岳阳楼。那么他又是如何写下了这篇《岳阳楼记》呢?
原来当时的巴陵郡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想让当时政坛上颇有声望,又是文坛巨匠的范仲淹为岳阳楼写记,他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邀请信,又附上了一幅《洞庭秋晚图》送给范仲淹,范仲淹就这样在没有来过岳阳楼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传世佳作。
岳阳楼记这里节录部分经典的诗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不只是因为对岳阳楼风景的描写,而是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范仲淹的人格魅力、浩然正气与责任担当。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