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①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②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láo]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③。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④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有删改)
[注释]①章惇(dūn):北宋政治家、改革家。②二帝:即宋徽宗、宋钦宗。③申:申报。④汝曹:你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宰相吴敏知其能 能:(2)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 与:
(3)鼎遣人语其子汾曰 语:(4)遗言属其子乞归葬 属: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
(2)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
4.结合《鱼我所欲也》中的主要观点,说说赵鼎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1)有才能 (2)给 (3)告诉 (4)同“嘱”,嘱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可根据课内所学,结合语境推断词义。(1)题,“能”可联系《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的“能”,理解为“有才干,有才能”。(2)题,“与”可联系《鱼我所欲也》中的“呼尔而与之”,翻译为“给”。(3)题,“语”可联系《桃花源记》中的“此中人语云”,翻译为“告诉”。(4)题,“属”可联系《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同“嘱”,嘱托。
2.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必”是“一定”的意思,“欲”可翻译为“要”,“汝曹”是“你们”的意思,“尔”翻译为“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是“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据此断句即可。
3.(1)(赵鼎)长到四岁丧父,由母亲樊氏教养长大。
(2)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后要保证句子通顺、流畅。本题注意重点词语“孤”“教”“已而”“北”的翻译。
4.《鱼我所欲也》中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赵鼎反对割地求和,拒绝书写拥立新帝的议状;当他得知秦桧要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了不牵连家人,绝食而死。这些表明赵鼎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忠君、爱国、护家,是心中有“义”的人。(答出三层意思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迁移能力。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例,找到人物形象中与《鱼我所欲也》中表达的观点相同之处,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参考译文]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长到四岁丧父,由母亲樊氏教养长大,(他)通晓儒家经典要旨和诸子百家的作品。崇宁五年考取进士,回答策问时斥责章惇误国。多次升迁后出任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有才能,提拔他担任开封士曹。
金兵攻占太原,朝廷商议割让三镇土地(给金人求和)。赵鼎说:“祖宗留下的土地不可以给别人,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金人商量立张邦昌为皇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肯书写议状。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人和旧日同僚都不敢来往问候。只有广西帅张宗元不时给他送米。秦桧知道这件事后,命令吉阳军每月开具存亡的报告。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留下遗言叫他的儿子把他送回家安葬,于是绝食而死。当时是绍兴十七年。天下人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悲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