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朝人物:杜甫——弃官漂泊,
杜甫对现实生活越来越失望,乾元二年(公元年),他毅然抛弃官职,想访求可以安身的小天地,先往西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县),继而又南下同谷,经栈道,穿剑门入蜀,于十二月到达成都。得到好友剑南节度使、成都府尹严武的帮助,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建造了一座草堂。他在草堂住了三年又九个月,写了二百四十多首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他这时候的传诵之作。广德二年(公元年),由严武推荐,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画像永泰元年(公元年),严武病故,杜甫失去了依靠,为生计所迫,只好带着妻儿老小离开草堂,放舟东下。临行时写了《去蜀》一诗。他先是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借寓在这长江上游荒僻的山城里,心情很抑郁。他既要为妻儿的生计操心,又要为国家人民的命运担忧。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了,但更加发愤写诗。在夔州的短短两年,是他一生里写诗最多的时期。夔地的山川,夔人的生活,都是诗人的好题材。他写下了许多描绘当地山川景物和人民生活的诗篇。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艺术,也有了更高的成就。《秋兴八首》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诗人面对秋景,反复抒发身道离乱、客居他乡的凄凉哀怨之情,是杜甫近体诗的优秀篇章。那首曾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也是这时的产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杜甫画像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多,因为那里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不想久住。大历三年(公元年)离开夔州,出三峡来到湖北、湖南,投奔他的兄弟和亲戚。杜甫一家到达荆州时,刚好遇到商州兵马使刘洽叛乱,道途阻塞。晚伙季节,南移公安县。不久,公安县也发生变乱。这年冬,经洞庭湖到达岳阳,写《岁宴行》诗,每四句叙说人民的一种痛苦,最后两句总结:“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这也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又写了著名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随后,杜甫坐船经过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去投奔老友衡州刺史韦之晋。谁知韦之晋改任潭州刺史,就要赴任。大历四年(公元年)夏末,杜甫又回到潭州,常常在潭州的渔市上设药摊,靠出卖从四川带来的药物维持生活。第二年“落花时节”,开元、天宝时代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也流亡到潭州,杜甫写了他最后一首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雕像这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一家乘船到衡州,计划去投奔郴州(治所在今湖南郴县)录事参军、舅父崔伟。船抵耒阳县境,遇狂风大水,泊方田驿,五天没有吃的,县令聂某派人送来一些酒肉、粮食,幸免于饿死。既然水阻不能南下,便掉转船头北上。大历五年(公元年)冬天,在湘江中飘荡着的一条小船上,五十九岁的杜甫去世了。“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人的枕边放着他最后的一篇诗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杜甫在停止呼吸以前,还是关怀祖国,关怀人民。
杜甫诗句杜甫去世后,遗体殡葬于岳阳。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将他的遗休迁葬于偃师(今属河南)西北首阳山下杜预墓的附近,杜审言墓的旁边。杜嗣业移灵柩路过荆州时,得知荆州士曹参军元稹很喜欢他祖父杜甫的诗,便清元稹写了一篇墓志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