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过洞庭(二首)》
(年)
邓中夏
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
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
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
禽狝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
秋水含落晖,彩霞如赤炷。
问将为何世,共产均贫富。
惨淡经营之,我行适我素。
年前后,邓中夏同志因为革命工作奔走于长沙、汉口之间,曾于数日内两渡洞庭湖,写了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最明显的特征,是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既言明自己奔波于革命工作的辛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路风雨兼程,又点明两次飞渡时相隔很近,为下面抒发不同的感受作铺垫。第一次过洞庭湖,“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在诗人笔下,景物刻画包含着他愤世嫉俗的感情,隐藏着他对黑暗世界的不满情绪,因此,也觉得洞庭湖的景色不美了。为什么呢?他接着说:“问今为何世,豺虎满道路。”当今社会豺狼当道,民不聊生,搅得洞庭湖也是一片阴森。欲要洞庭湖景色秀美,人间和谐安宁,就要像捕杀禽兽那样消灭这个黑暗世界,我的行为正是向着我的志愿前进,即为革命而奋斗。第二次过洞庭湖,“秋水含落晖”,彩霞如同红色的火炬,象征蓬勃的革命力量。秋水脉脉,落晖悠悠,衬托出作者祥和恬淡的心理环境。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已经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勾勒出了一幅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问将为何世,共产均贫富。”要消灭豺虎,要改天换地,就必须走革命的道路,让每个劳动者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了这个美好的理想,诗人甘愿舍弃个人利益,“惨淡经营”,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两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现实世界的丑恶和未来世界的美好,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
文字
陈恬
整理自《老一辈革命家诗词鉴赏辞典》
排版
任宇宏
图片
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