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怀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www.zhuedu.net/范正文公前言年,画家张大千从上海匆忙赶到北京,找到了琉璃厂的靳伯声。琉璃厂,在民国期间是专门的文玩一条街,很多珍贵的书画文物都曾在这里流传。此行亦不例外,张大千是为了求购北宋第一名臣范仲淹的一件书法作品。范仲淹铜像提到范仲淹,相信大家脑海里瞬间就会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为官之道,亦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但是有关于他的书法,相信大家了解不多。本文就给大家带来范仲淹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张大千去琉璃厂的目的:《道服赞》。范仲淹求学范仲淹(公元年-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两岁丧父,母亲带他改嫁进士朱文翰,遂改名朱说。少年时期的朱说其实都是在朱文翰的老家(今山东邹平长山镇)生活。朱家兄妹众多,且朱文翰为官清廉,所以儿时的朱说生活比较贫苦。据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这就是朱说在醴泉寺求学时发生的“划粥断齑”的故事。醴泉寺(山东邹平)公元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河南的应天书院进修,于年,他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不久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现安徽广德县),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年,朱说因工作表现良好,升为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今安徽亳州),官居八品。因继父去世,他把母亲接到身边,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应天书院范仲淹写《道服赞》“道服”顾名思义就是道士的衣服。在宋代,因为宋太祖和宋太宗对道教的思想比较推崇,所以道教在宋朝非常盛行。从平民百姓到高官显贵均受到了道教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居家穿道服的时尚。“赞”是指什么呢?在古代是一种文体,主要是由四言韵语组成,用来颂扬人或物,所以《道服赞》是一篇有关于颂扬道服的文章。《道服赞》河南沁阳人许琰和范仲淹是同一年的进士。据《范文正公集年谱》考证,许琰在公元-年间被委派到平海(福建泉州)作书记(掌书牍奏记者),所以《道服赞》就是书写于这期间。某天,许琰新作了一件道服,就请范仲淹为这件衣服作一篇短文,他欣然应允,于是《道服赞》就诞生了。当时范仲淹在京师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二岁。所以,《道服赞》是范仲淹青年时期的作品。《道服赞》局部《道服赞》中的范仲淹《道服赞》纵34.8cm,横47.9cm,小楷书8行。范仲淹在《道服赞》中既称赞了好友许琰的道服“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又表达了希望好友能够“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的愿望,也就是希望好友能够淡泊名利,泰然处世。这种不愿追逐名利的思想其实更是范仲淹的精神境界。我们知道《岳阳楼记》中体现了范仲淹那治国为民的情怀,而《道服赞》更是体现了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谏的性格。“淡泊名利”更是体现了范仲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格。《道服赞》行笔清劲瘦硬、顿挫有力,结体方正端谨,整篇风骨峭拔、气势不凡。这是一幅字品与人品完美结合的书法代表作。范仲淹不惧直言犯上、敢于揭露弊政的行为让他在官场也是起伏不定。并且经常被贬,然仍不改初衷,直谏依旧。即使被贬出京,也真正做到了“不以己悲”,不改为国为民的抱负。在各地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为百姓的安居乐业为己任。范仲淹这种高尚的品格也给《道服赞》赋予了真正的情感,成就了其书法地位。现今为止,范仲淹的书法真迹公认有五件,除《道服赞》外,还有《伯夷颂》、《边事帖》、《远行帖》、《师鲁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相关资料。《边事帖》《道服赞》与张伯驹《道服赞》从出世,历经了宋、元、明、清四朝,落入清朝内府中。后被溥仪带到了长春,在“小白楼文物惨案”中幸免遇难,最后落入文物商人靳伯声手中。张大千本想以个人名义购买《道服赞》,但是被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知道后,他找到张大千,劝说张大千放弃了购买,由故宫博物院去收购这幅书法作品。《道服赞》局部张衡找到张伯驹为中间人,和靳伯声定下了《道服赞》的收购价格,为一百一十两黄金。然而故宫博物院的委员们认为价格太高,联合反对收购,马衡无奈只能把《道服赞》归还给了靳伯声。眼看《道服赞》又要流入江湖,张伯驹自己拿出了一百一十两黄金将其收购。并于年,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结束语范仲淹从公元年考中进士开始,在为官的将近四十年里,绝大部分都是和“贬官”联系在一起的。公元年正月,范仲淹再次从山东青州被贬到安徽阜阳,在赴任途中,他病倒在了徐州,徐州也是范仲淹的出生地,冥冥中似乎有所注定,同年五月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病逝在了徐州!范仲淹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很大的突出贡献,“文正”这个谥号很好地反映了范仲淹的伟大功绩和刚正不阿的形象。他的事迹和思想影响到了很多人,如欧阳修、王安石等。所以,范仲淹被后人誉为“北宋第一名臣”。欧阳修: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PS:感谢大家的阅读!范家大院(范仲淹后人的聚集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