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心疼曹皇后#的话题又冲上了热搜。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一边是曹丹姝和宋仁宗久久不圆房,一边是宋仁宗留恋花丛,历经苗娘子、陈熙春转移到新宠张妼晗身上来,不少观众表示帝后CP真的是嗑不动了。
诚然画面精致,道具置景考究,人物台词还原名家名篇,但从帝后CP毫无进阶的人物关系中,可以窥见《清平乐》的一些问题。
故事难代入,剧情节奏慢,不少观众反馈说《清平乐》不好看。
《清平乐》太雅or太平?
“这个剧有好的方面,但是节奏把控上跟正午阳光的一流作品还存在挺大距离,该精彩的时候精彩不起来,该松弛的时候又太紧绷。”
得知亲生母亲并非太后刘娥,宋仁宗便踏上了寻访亲生母亲之路。寻母受阻,他便独自一人躲在屋里委屈,诱导皇后以蜜饯试探口风,借范仲淹丁母忧之事发挥,疯狂试探却又不敢挑明。
宋仁宗心头一直挂着的是“忍”字诀,朝前顾虑颇多,面对后宫事宜,也不能彻底放松,引而不发的情绪使得这个人物格外拧巴。
这是麦基《故事》中定义的“小情节”故事。主人公也许与家庭、社会和环境具有强烈的外在冲突,但其重点却集结在他与自己思想感情有意或无意的角斗里。
“小情节”故事常出现在艺术电影中。而电视剧作为大众叙事艺术,大多是强调外在冲突的大情节故事,《清平乐》的小众审美偏好显然与大众向的电视剧,不兼容。
另一方面,《清平乐》又陷于不知所云的困境。
“朝堂戏,去看《大明王朝》就好了,宫斗戏,看《甄嬛传》《金枝欲孽》就行了,戏说剧去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好了,你说《清平乐》站哪头?我为什么要看超长配音版PPT!”
有观众评论《清平乐》更像是一部文献纪录片。事无巨细的描绘,《清平乐》在给出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损失了想要表达的核心要义。
就拿朝堂戏来说。《清平乐》有一场戏是在朝堂之上论天戒——为什么会遭受旱灾?
表面上看是天后、朝臣和皇帝各自揽锅,实则是对话语权的争夺。这本该是太后和皇帝你来我往、剑拔弩张争夺大权的紧张时刻,实际却只以三人依次发言、各抒己见作结。
除了极少数考究历史的观众能够get此中含义,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一情节就被潦草略过了。
与之类似,《琅琊榜》也有一场朝堂论礼的戏,播出时曾引起很大争议。
太子党想要使越贵妃复位,誉王咬定礼部尚书明知朝廷祭礼规程有误,却不加以纠正,以此来引出争论。当世鸿儒周玄清出山,在他行过两个庄重无比的大礼,梅长苏将写有“礼部”的木牌扔到火盆之中,这场争论就被略过了。
好在无需演示论辩过程,老先生出马便已注定了结果。在前后相继的冲突加持之下,这场戏即使不细致展现也能说清楚。实际上,到了朝堂议政的关键时刻,观众最想看的还是《雍正王朝》“八王议政”,张廷玉挺身而出的高光时刻。
《清平乐》前6集,基本只讲了“狸猫换太子”这一件事,剩下则由琐碎的市井日常、朝堂辩论填充。难怪有网友就此调侃《清平乐》像“疫情过后逛公园见什么都想拍的我”。
文献纪录片尚且可以用旁白补充叙事。没有强化冲突,又欠缺权谋、宫斗等有效类型元素,《清平乐》平铺直叙的故事着实有些赶客。
历史戏首先得是“戏”
影视剧要想好看,就要有“戏”。
《清平乐》改编自米兰lady的《孤城闭》,小说中的叙述者是梁怀吉,故事以“夜扣宫门”这一颇具戏剧性的事件开头。剧集则是将主角改成了宋仁宗。像《天盛长歌》《鹤唳华亭》也有类似操作,他们是将原著的女主视角改成了男主。
这种改编有折损亦需有补充。
折损在于原有视角的故事必定要减少,《清平乐》中赵徽柔与怀吉的爱情悲剧由主线退居为支线。随之而来的是要对新晋叙事者的故事进行填充。
历史上,宋仁宗常常只是“狸猫换太子”“包公传”“七侠五义”等传奇故事的背景。影视化时,则要重点突出。
“宋夏战争”“庆历新政”是绕不过的故事。宋仁宗为精简庞大的官僚队伍,提升行政效率,关心人民疾苦,缓解边疆危机所做努力在《清平乐》中应有表现。
与宋仁宗协力改革的范仲淹、晏殊等人在剧中已崭露头角,只不过这期间总少了些什么。
范仲淹和晏殊已被贬数次,但大多原因不明、轻而易举就“长亭送别”了。
影视独舌之前在采访《军师联盟》的编剧常江时,她曾讲述自己跟著名影视策划人郑万隆学写剧本学到的两句箴言。第一句,戏得是“戏”;第二句,戏要关乎主角。
《大军师司马懿》在常江最初的版本中,从上方谷回来之后,司马懿声泪俱下地发了一顿脾气,把司马昭狠狠打了一顿,就完了。
郑万隆则建议:这么好的一个起因,怎么就能这样放过呢?在他的指点下,这段戏就变成了:司马懿要杀司马昭又舍不得,他自己希望大臣来求情,自己又放不下面子,反反复复在纠结,司马昭和司马师也互相保护……就变成了挺大的一场戏。
同样,《清平乐》中范仲淹和晏殊被贬应是剧集矛盾冲突爆发的地方,造成这一戏剧动作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这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起承转合,需要交代清楚。
此外,“戏要关乎主角”是要求压力应作用于主人公身上,目前为止宋仁宗这个人物还缺少危机,他与后宫女子各异的感情纠葛并未对他产生影响,前朝的风云际会也还有待铺陈。
影艺独舌在《电视剧60讲第二季》中曾讲到《雍正王朝》制作人刘文武,他在创作时贯彻的两个“凡事”原则:凡是任何人能马上想到的情节、细节、行动、对话,都要尽量排除;凡是一切没有张力的动作、语言,一句话也不写。
基于以上,不妨对《清平乐》做三个假设:
如果宋仁宗是在刘娥死后才知道身世真相,并以此为开端,故事的冲突是不是会更强?
如果结合观众熟知的《岳阳楼记》等名篇,将宋仁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特点放大,故事的戏剧张力是不是会更足?
如果少一些对《清明上河图》中盛世之景的描摹,挖掘出潜藏在这幅画卷下生动的人物悲欢,是不是会更有戏?
期待后两个假设能够成真,要不然,只能期待赵徽柔和怀吉的感情线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