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人们都开始盼着清明假期了,说到“清明”两字不知道怎么就想到这一段古文来: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段话。为什么说清明会和这段话联系起来?
或许是里边描写的美景刚好应了清明节气:春和景明、一碧万顷、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等等,这就是应景。这些词要么和“清”有关,要么和“明”有关,所以自然就联系起来了,而心旷神怡确实是清明时节给人带来的自然感受。由此可见“清明”两字不仅仅是作为节气的符号,它的字意本身也和节气的时间段的景物相应。《历书》有说:“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那什么是清?什么是明?人们又为什么把这个节气叫“清明”呢?
清明是24节气之一,清明由节气而来,这个答案当然从节气中找。24节气是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出现的,那么每个节气都会与前、后节气之间有着渊源或承续关系。作为一个系统的相互部分肯定是相联系的,所以知其来处便知去处,亦能知其所以处。我们就是要通过对24节气的一些分析,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为什么叫清明?和为什么清明要处在所表示的时间段,换个时间段做清明节可不可以?
1.知其来处,清明节前是春分,所以清明是由春分过来的,那么搞清楚春分就是明白了其来处。春分,分什么?
首先我们知道春分日,昼夜均分。春季六个节气,春分前有三个,春分(含春分)后有三个,所以春分也把春季做了平分。《历书》也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之谓也。也就是说春分把阴阳也做了均分。这一点也好理解,我们说阴阳观念最早可能就产生于昼夜的概念,白昼为阳,黑夜为阴,既然春分昼夜相均,春分自然也是阴阳相均,这也是春分之“分”最重要的体现和应用。
2.清从何来?明从何来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黑夜变短。白昼为阳,黑夜为阴,所以对应的是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但从春分开始是阳气开始胜过阴气。阳气主生发,阳气胜过阴气则万物开始宣发,这就是《易经》中说万“物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的出乎震。所以从春分开始阳气开始占主导地位,阴为暗,阳为明;阴主降,阳主升,所以春分后下一个节气就是“阳”正显现的时候,阳主升,升则气清(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阳亦为明,所以春分后的一个节气名之曰清明。
不但节气叫清明,清明节给我们普遍的感受也是既清且明,这就正如范仲淹写的春和景明,一碧万顷、郁郁青青、长烟一空。我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受到人们喜欢,就是因为其所写所感受都是真实不虚符合现实的。
清明节是气候物候特点的命名,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这些都是与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有关了,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一句诗送给大家: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我们下一文章接着探讨和清明节相关的文习俗活动(我是三甲,欢迎各位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