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中不知道岳阳这座城市的人很多,但不知道《岳阳楼记》的人却很少;只要你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多或少一定会脱口而出一些《岳阳楼记》中的文字;而说到情操、担当和家国情怀,人们自然会想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按官方说法,始建于汉建安二十五年(年)前后,相传其前身是东吴将军鲁肃点校军队的阅军楼。但从岳阳楼曾经称“巴陵城楼”,而岳阳直到晋太康元年(年)才改称巴陵的情况看,岳阳楼始建于晋代似乎更可信。
雄踞城楼之上的岳阳楼唐乾元二年(年),李白遇赦途径已经改称岳州的巴陵,写下了“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名句,此为“岳阳楼”之名的肇始。历史上,岳阳楼多次被毁、屡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的时间为清光绪六年(年),由时任岳州知府张德容主持。这次重建将楼址向东平移了近20米。年对岳阳楼进行过一次落架大修,一部分朽损的原构件被替换。
高视角的岳阳楼岳阳楼面阔三间,三层,三重檐,盔顶,覆黄色琉璃瓦。与滕王阁、黄鹤楼、蓬莱阁等中国古代名楼在形制上历代所建均有差异,甚至面目迥异不同,岳阳楼的形制历代所建少有变化,基本保持了始建时的原貌。
凝望洞庭碧波的岳阳楼岳阳楼二楼内保存着清乾隆八年(年)刑部尚书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雕刻屏风;三楼内的屏风上是毛泽东书写的杜甫《登岳阳楼》诗。
在岳阳楼南北两侧,各有一座亭类建筑,南面一座称仙梅亭,北面一座称三醉亭。仙梅亭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年—年),时称仙梅堂。该亭六角二层重檐攒尖顶,上覆绿色琉璃瓦,形态优美,样式少见。
仙梅亭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年),初名望仙阁,又改斗姆阁,后以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该为现名。该亭为四角重檐歇山顶,围以环廊,上覆绿色琉璃瓦。
三醉亭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和岳阳楼、洞庭湖声播海内,也成就了岳阳楼多年的旷世传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