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资源 >> 正文 >> 正文

最美诗词赏析定风波罗绮满城春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2/11/15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庆历六年,范仲淹任邓州知州,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上阕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下阕表达旷达的思想。

原文: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图1

译文:

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洲岸的婀娜和野花的妩媚互相映衬。看不到花的尽处和岸的尽处,彷佛是漫步在“桃花源”里的小路。(我虽然忧国忧民)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呐!

赏析:

的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极了。“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屡次请贬的原因之一。)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所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在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隐归田是很愉快的、很乐观的、很自然的。

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见受挫之时,其本阶级(中、小地主)软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隐的念头,乍看起来,这种念头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实际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公少有大节,其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所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范文正公集》《褒贤集:神道碑铭》)可是我认为,范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所引的活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导一面)。范仲淹消极低沉的时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严重而已。这是因为他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他所代表的阶级——中、小地主——在当时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地位都是不巩固的,虽然有上升的积极要求,却是很软弱的;他所处的时代是沉闷的时代。(关于范仲淹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从以上分析的三首词中亦可看出来,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说明,读者要更进一步了解这种两面性的具体情况,实质和根源,可参阅马茂元的《范仲淹的词》一文,我完全赞同马氏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许有人会说,他既然在五十七岁左右有这种消极退隐思想,可是他在58岁时怎么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积极的散文呢?不错,《岳阳楼记》是篇积极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为旁证,说明范仲淹在知邓州时(五十七、八岁)思想上消极面积极极面有着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是积极面占了上风。《岳阳楼记》写了两种人在洞庭湖两景色面前所表现的两种不同情绪,实际上与他自己的思想有关。他年轻时,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后来三遭贬职(知邓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邓州前充边任),知邓州时,年纪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极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阳楼记》最后强调“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两种思想倾向对立斗争的结果,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了,他过去一贯的积极处世的思想复活了。所以他在末了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了消极一面,希望、鼓励自己向古仁人看齐,希望、鼓励自己比古仁人更进一步。他在这时思想斗争的结果是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但当时的消极一面却在中记录下来了。

图3

思想内容

范仲淹的写了对宦游生活的烦腻,这方面,与他同时的柳永也有相似的作品,如(“黄金榜上”)表现了宦途潦倒的无可奈何的自我摆脱,饱含激愤,却是玩世不恭的。而范仲淹的则对官场不满的同时,对自己想分开官场另寻他途抱着乐观立场,词里的表现的内容也比柳永的来得高洁。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扩展词的题材和主题方面有些奉献。

题为“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白花洲”。穰,即穰县,故城在河南邓县外城东南隅。“百花洲”在河南邓县城东南隅,范仲淹营为游咏之所,或许是穰城(即穰县县城)的郊区。范仲淹五十七岁知邓洲,五十八岁时曾写《中元夜百花洲作》一诗,其中有“百花洲里夜忘归”句,故定是五十七岁之后的作品,是记常游百花洲之事而抒己之志的作品。

的风格是飘逸;它有婉约的一面,但偏于豪放。“……不应该流露这种伤离念远、怀乡怀家的心情,以致士气消沉,日久无功,这是对战争性质认识不清,同时也说明他的软弱性。”这话也有可商议的地方。这首词的基调低沉,没有老当益壮的情怀和在边疆伤离念远、怀家怀乡,除了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以外,的确也表现了他的软弱性??政治、经济上地位不强固的、软弱的中小地主的软弱性。但也应该看到,他在伤离念远、怀乡怀家的同时,不是有“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感慨么?换言之,在伤离念远、怀乡怀家的同时,还想到对敌斗争未胜利不能随意回家这点,而且还选取后者为上,在两种思想感情矛盾的情况下,他已经让前者遵从后者。我认为这正是他“积极进取”精神的表现。

图4

《岳阳楼记》写了两种人在洞庭湖两景色面前所表现的两种不同情绪,实际上与他自己的思想有关。他年青时,郁郁葱葱,积极进取。后来三遭贬职(知邓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邓州前充边任),知邓州时,年事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极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阳楼记》最后强调“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两种思想偏向对峙斗争的结果,积极一面占了优势了,他从前一贯的积极处世的思想回生了。所以他在末了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了消极一面,希望、勉励自己向古仁人看齐,希望、鼓励自己比古仁人更进一步。他在这时思想斗争的结果是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但当时的消极一面却在中记载下来了。

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位正派的正面人物,但他确切也有消极的东西。他的每一首词都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虽然各首中这两个方面比例不一样。我们在确定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一面,特别是他爱在词中写秋景来宣染感伤情感,在词中吟唱消沉调子等方面,我们应当当真看待;由于它跟今天的时期精神是不能协调的;可是,范仲淹有很高的艺术技能,这些词所宣染的消极感情,比拟轻易影响今天人的思想感情,特殊能影响比较懦弱的人。

图5

这首词的思想内容是十分消极的。这里不是退隐归山的问题,而是厌世的问题。“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神思,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借三国分破,曹孙刘不能同一中国来否定人生的意义,否定了一切人们的一切斗争和尽力,否定了求长进的必要,所以作者“屈指细沉思”的成果是,与其艰难地加入社会斗争,倒不如象刘伶一样一醉来得好。“争如共刘伶一醉”,贬说那些积极参加社会奋斗的人基本不能跟醉生梦逝世的刘伶比拟。而下片所言,也不是什么否认寻求功名,而是人生如梦,一切皆空的达观主义论调,充斥着人生急促的感慨。假如是揭示曹、孙、刘争取天下的阶层本质与历史实质,准确地批评他们的争权夺利荼毒庶民,那当然是有意思的。可是,这首词不是这样,相反地,而是借三国分立的事实抽象地否定所有斗争(即连踊跃的、能推进社会提高的斗争也被否定了),宣传人生如梦,得过且过的颓丧思想,充满着极真个虚无主义,集老庄思想消极局部之大成。《中吴纪闻》说它“寓劝世之意”,范仲淹会这样劝世吗?我们固然也否认他有消极的一面(如前面所述的),但他那种“每感谢天下事,舍生忘死”、“以天下为已任”、“进亦忧,退亦忧”、“以天下为已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事上、遇人,一以自负,不择利弊为趋,其有所为必尽其力”的精力,与这首词的主题思惟是毫不相容的。换句话说,只管范仲淹的思想性也有消极一面,但不至于象这首词的思想那样颓废败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