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以“登临诗”为聚焦点,从诗画分享入课,杨老师带着学生析读、品读、悟读从而望天地、见众生、晓自我。听课的过程也是“登临”的过程,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多重朗读设计,多维问题推进,让学生的思维拾阶而上。连结、融合、化用,老师引源头活水,学生能温故知新,更能创新实践,真切感受“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的人文情怀。欢迎走进本期的青春课堂——
一、诗情画意导入师:这个五一,咱们班的孩子们走向山川湖海,用手中的画笔描摹出心中的美丽风光。请咱们班的孩子来当导游,带领我们走进你们的五彩画作,为我们分享一下你画作的名字和创作的意图。
生1:我的这幅图画叫双帆碧云图,描绘的是两艘小船穿梭在碧云之间、山峦之下有河流,表现意境的广阔、辽远,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师:很有意境的一幅画,山水融合,动静搭配,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
生2:我画的这幅图叫做日暮晚夕图,描绘的是一个在日落的场景,有山,有水,有一种寂寞苍凉的感觉,鄙人自题《无题》一首,枯草余晖雾蒙蒙,野望黛山相思浓。晚夕难留春草色,岁月不待罗绮红。(学生自发鼓掌)
师:好一幅淡雅水墨画,好一首绝妙深邃的诗歌。你的画体现了中国画留白的艺术,流连在这山水间,真是美妙惬意。
生3:我画的是墨山雁飞图,描绘“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中,有一些红叶高飞,我为此题诗两句:“红叶高飞尽,绝顶万丈高。”
生4:我画的这幅图叫做“万条垂下绿丝绦”图,我想表达的是柳树在春天的时候挺立在山水之间的感觉,表现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给人绿色葱茏、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你的画作,让我想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浓墨重彩,苍茫浩远,诗画相融,意趣横生。(现场师生一起鼓掌)
二、析读·望天地
师:画笔很小,创意很大,诗歌文化,名扬天下。诗画本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今天我们就带着画作,一起走进主题为“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的群诗学习,去领略诗画中的大好河山。请同学们端起书,大声地齐读这三首诗,边读边思考:他们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屏显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三首诗歌。
师:大家读得非常的流畅,语调铿锵,那么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他们在内容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5:我觉得三首诗描写的都是作者登上一个很高的地方。登幽州台、登泰山、登飞来峰。
生6:三首诗都写了登高之后看到的景物,再加上诗人的感受,表现的都是高山苍凉壮阔的感觉,然后再抒发各自的情感。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是的,三首诗都通过登高,抒发诗人独特的感情。在中国古代,诗人登高必赋。为什么呢?因为登高,视野非常的开阔,心胸非常的广博,于是就有景可写,有情想抒。所以中国古典诗歌就衍生出了一种以登临为主题的诗。我们就称它为登临诗。
师:“登”就是登上高处,那“临”应该怎么解释呢?好,你来说。
生6:从上往下看。
师:非常好,居高临下、居高面下:从高处向低处看。登临就是站在高处,从上面往下面看。这样解释出来登临诗就是这个意思。同学们来齐读一下。
屏显
登临诗:是指抒情主人登临某处(山、亭、楼、台、阁等)而生发某些情思的诗。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下这三首诗歌,并结合登临诗的含义。大家能不能思考出我们要赏析登临诗,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生7:我们首先可以去看他描绘了什么画面。还可以从手法上来分析。
生8:我觉得还可以从情感来说,登临诗的情感和整首诗的基调,应该都是相关联的。
师:你抓住了核心,分析每一首诗歌,情感都是绕不过去的,请坐。其实登临诗非常像我们八年级要接触到的游记。我们也可以通过抓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来分析一首登临诗。所至,三首诗明不明显?哪里交代了?
生齐答:题目已有交代,
师:下面,我们从所见入手,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时那地那境,如果要从三首诗中精选一句写景的句子,来给你的画配文,你会怎么选,为什么?或者诗中的哪一处景物最打动你,请大家先自行批注,然后深情朗读,具体阐释。
生9:我选的是《望岳》。我被作者描绘的景象给打动了。我们可以从前四句体会到山峦青吗色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感觉那个场景特别的壮阔和优美。
师(追问):你说的前四句,但是我还想再追问你一句。泰山那么广阔,那么壮丽。我们可以通过一幅幅画明显看出来。诗歌又是如何体现这样的壮丽和连绵呢?哪个字或者词语?
生9:了
师:“了”是什么意思?
生9:结束了。
师:那应该时那个词表现泰山的连绵不绝。
生9:未了
师:“未了”这个词,就可以体现泰山的连绵不断,那你把这两句话连到一起,发现了什么手法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生9:设问
师:你能读出这种磅礴的气势、连绵不断的壮观吗,试一下。
生9: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语速放慢,发音准确)
师:他读得比较有气势了,但还是没有把壮丽的泰山之景呈现在我们眼前,为了把这两句朗诵的更好一点。在语调上,重音上还可以注意些什么?好的,我们请你来试试。
生10: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铿锵有力,全班鼓掌)
师:我们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泰山震撼到了,你的朗读很有力量。还有没有同学选这首诗为自己的画配文呢?
生11:我选择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这句话表现了泰山的巍峨,壮丽,跟我画的这幅画很匹配。
师:嗯,你从这句话读到了泰山的巍峨很好,但是这句话是作者真实所见吗?
生:不是。(全班齐答)
师:(追问)你是从这两句话的哪个字看出,不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
生12:因为“齐鲁青未了”说明山是非常高的。山又高又多,我觉得作者应该是只看到了一部分。无法将泰山全部看完,无法完全领略泰山的全貌。
师:这是“你”的推测,不是文本所讲。对于这个问题,你可能有点紧张,还没有思考周全,但是没有关系,你的绘画技术非常的高超。你请一位同学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
生13:是“会当”一词,课下注释为“终将”,说明作者想要爬到泰山顶,这是一种计划,也是一种决心。
师:他没有真实看到,却通过对未来的计划,把泰山的“高”体现出来了,这种写法叫什么呢?
生14:虚写,计划的东西还没有发生,所以是虚写。
师:那么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也写了泰山的高。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好的,咱们的女生来。
生15:荡胸生曾云。云就在眼前,能说明山高耸入云。
师:通过写“云”来表现上的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15:侧面描写
师:回答得快速、精准。我还看到好多同学举手,看来还有句子写出了山的高,你来。
生16:我觉得“阴阳割昏晓”,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截然不同,太阳只能照到它的一面,而照不到另外一面。这句话中“割”很有力度,就好像是一把斧子一样,直接把天空给劈成了两半。
师:你的回答,为同学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由句子分析到字词赏析,请问是什么劈成南北阴阳两面?
生16:山
师:山能不能劈开东西?
生16:不能,应该是“刀”或者“斧头”才能割,所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那你能不能也用有力度感的语气语调来读读这句话?
生1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重音突出,气势很足,全班鼓掌)
师:同学们只记得鼓掌了,没发现他的问题,第一句也表现山的高耸吗?第一句表现的是什么?
生17:秀丽,因为“钟”是聚集的意思,这句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聚集了在泰山,我觉得这一联的第一句是体现了泰山的秀丽和壮美。
师:大自然得多爱泰山呐,这里把大自然拟人化了,她把所有神奇、秀丽全部都聚集在了泰山之上。这一幅壮美的画面,在我脑海久久回荡,今天暑假就想去看看。那这三首诗中,有没有哪首诗登临的地方也很高呢?一起说。
生齐说:《登飞来峰》。
师:同样写山的高,这首诗,诗人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生18:飞来峰上千寻塔,用了“千寻”算是一种夸张吧。
师:大家知道千寻多高吗,八尺,八尺为一寻,千寻至少有一千多米,但是你们知道飞来峰的塔实际有多高吗?只有一百来米高,所以的确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同样是山高,不同的诗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我发现同学们没有选《登幽州台歌》,有同学想要来品味这首诗吗?
生19:我选择:念天地之悠悠,我觉得这句话是比较宏观的,诗人想到了过去和未来,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他已经在被人陷害了,有一种迷茫和恐惧。
师:你的分析有两个优点,一是联系了诗人的生平来分析,知人论世很好。不过陈子昂在创作这首诗时并没有被害,而是因为连连进言,不被采纳,接连受到挫折,所以有一种怀才不遇的伤感。而是你通过抓一个关键词“悠悠”来分析,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时空交错的角度来表现天地的广大。那同学们,我们来齐读这两句话,表现天地的浩远,时间的绵长。
全班齐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注意了停连)
师:同学们读出了陈子昂的心境,把掌声送给自己。我们通过三位诗人的眼光,望见天地的宏伟壮阔,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把诗人给我们呈现的这些方法用在你的创作当中。运用所学的写景方法为你们组的一幅画题一句诗?
小组讨论、交流、创作。
生20:柳植山溪间,垂溪尽言欢。我用了拟人的修辞。通过写柳枝在诉说着自己的喜悦来表现春天的生机。
生21:飞泉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视听结合,表现了环境的清幽和肃杀。
生22:轻柔柳絮随风飘,好似天使舞翩跹,我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柳絮的轻柔、灵动的飘逸美。
师:咱们班的孩子都充满诗情呢,写得有模有样的,这就是你们的学以致用呢,通过以上所写所言,大家有没有发现古代诗人登临的丰富感受,我们在登山时有没有?
生齐说:有!
师:我们不仅能看到、感受到远古的风景,而且现在我们还把它写下来,所以这样的情景离我们远吗?
学生(纷纷摇头,异口同声):不远。
三、品读·见众生
师:我们再回到诗歌,诗人为什么要把登临的景象写得这么高远呢?接下来我们走近那些遥远的诗人,用心触摸他们的内心,请大家从每首诗找出一个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词,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生23:《登幽州台歌》的“悠悠”,用来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联系作者的经历,他之前数次上谏,不被接纳,而且还遭到了贬谪,他就产生了一种自我渺小、孤独、无奈的情感。。
师:好,你能从时间久远、空间广大窥探出作者的内心,解读能力很强啊。那本诗有没有更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词?
生23:怆然,怆然是悲伤的样子。
师:那作者是为什么而悲伤呢?
生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认为古人和来者应该都是指明君,我见不到赏识人才的君主,而这样的贤君也见不到我,所以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悲伤。
师:这次的分析既精准又具体,大家把掌声送给他。我们齐读最后两句。把那种苍茫浩大,人生的渺小的伤感读出来。
全班齐读,声情并茂
师:还有同学找其他诗歌吗?
生24:我找的是《登飞来峰》的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不畏”不畏惧,王安石为什么写这首诗,他主持变法,因为守旧派干扰而导致他的变法没成功,然后被罢相,被贬谪到了杭州,然后写了这首诗,“不畏”二字表明了他并不怕那些守旧派,反而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蓬勃的朝气。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的回答有什么优点?
生纷纷说:熟读历史、条理清晰。
师:知人论世,他的预习作业做得很好。所以这里的“浮云”也不只是指天上飘浮的白云,有更多的深意,那同学们还可以读出“不畏”的其他内涵吗?
生25:我读出了一种坚持。他因为变法被贬谪,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对自己的变法有一种坚定。
师:嗯,除了坚韧之外,还有一种执着。那同学们对浮云还有另外的理解吗?也许还饱含着一种哲理,没关系,同学们感兴趣可以下来继续思考。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望岳》,有没有一个字能读出杜甫的情感?
生26:第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泰山如此了秀丽、巍峨,我感受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
师:这两句怎么能看出远大抱负呢?我觉得你的结论和你的分析不是很匹配,景物的特点是神奇秀丽巍峨……同学们有没有其他的意见?
生27:我觉得作者把泰山写得美,就是单纯都表达对泰山的赞美。
师:大家觉得是不是呢?是啊,我们分析诗人情感的时候,不要想得那么复杂,一定要从诗歌内容本身入手,所有的结论不是空降的,而是具体分析得来的。不过也应该为前一个同学的勇气和认真思考点赞。
生28:我找了两个词,而且我觉得这两个词是相辅相成的。“会当凌绝顶”的“会当”和“一览众山小”的“小”。“会当”说明还没有实现,是作者给自己定的目标,“众山小”表明当他到达自己定的目标,登上泰山顶峰之后,眼下的一切都变得非常的渺小,可以看出作者给自己定的一个远大的目标,他胸襟开阔,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了信心。
师:你的回答有理有据,精准完善。刚刚同学们学到了一种非常高效的诗歌阅读法,抓“诗眼”,也就是通过一个字词来理解诗歌的主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一任务同学们完成得很棒,把掌声送给自己。让我们继续检测一下这种阅读方法的运用情况,请同学们联读诗歌,快速明确这三首登临诗的情感,然后,从情感上把这五首诗进行归类,你会怎么连线?请使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抓诗眼的方法来明确诗歌情感。现在请同学们先齐读,读完之后就应该有答案了。
屏显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山诗
唐寅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全班齐读
师:谁愿意到讲台上来给大家展示你的思考结?
学生上台连线
生29:第三首《黄鹤楼》是可以条件反射的。“愁”字应该和《登幽州台歌》的情感是一样的,《登岳阳楼》的“涕”是流泪,从“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杜甫流泪是因为悲伤,所以我觉得也是属于《登幽州台歌》一类的情感,《登山诗》我找的是最后一句的“一望”,可见作者的心境应该是壮阔的,这种胸襟开阔的感觉应该《望岳》相似。
全班自发鼓掌
师:我真心佩服你学以致用的能力,虽然看似一知半解,但是大方向是对的。《黄鹤楼》愁的原因还有思乡,从“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乡关”可以发现。诗人登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纵情放歌,或慷慨悲歌,或追忆过去,或展望未来。登临诗的意蕴丰富,通过阅读登临诗,我们见到了诗人感怀身世,歌颂山河,思乡怀人,这就是众生的悲欢离合,这样的情思同学们在登高远眺时有过吗?
生齐答:有!
师:也就是说诗人也许就是我们,我们就是这些诗人,他们离我们远吗?
生齐答:不远。
师:所以,让我们走过去,和他们站在一起,想象着我们有和他们一样的悲欢离合,选一首诗深情朗读,可适当加入一些表情和动作。哪一位同学可以到台上来展示,众生的悲欢离合。
生30:配乐朗读《登幽州台歌》(语速舒缓,加上了动作和表情,全班鼓掌)
师:你的朗诵,让我仿佛看到了茫茫天地间,只有一个渺小的作者踽踽独行、茕茕孑立的苍凉与无助。这就是朗诵的魅力啊!
生31:配乐朗读《登飞来峰》(声音抑扬顿挫,动作和表情完美配合,全班自发鼓掌)
四、悟读·晓自我
师:女生的朗诵也可以如此有魄力。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首诗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组合到一起,就展现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状态。如果把这三首诗排序,你会怎么排,来展现你的生命姿态?
生32:第一个我会选择《望岳》代表我对未来无穷的向往,第二是《登飞来峰》,因为代表我的坚定和执著。最后一个就是《登幽州台歌》,当我老去的时候,就会感慨时间过得快,人的一生太渺小了。
师:他是以时间来表现他的成长脉络,还有没有不同的排列法,这个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生33:我也先排《望岳》,我觉得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是先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第二个选的是《登幽州台歌》,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伤感很孤独,但是最后自己不怕挫折,依然坚持自己,所以是《登飞来峰》。
师:她是按人生的境遇来排列的,不管你们是在前进中遇到了挫折还是在挫折中继续选择前进,这都是你们人生最好的状态,你们通过这样排练的活动悟出了自我,其实这就是经典,经典可以跨越时空,让我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使得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古诗中找到精神相通的密码,这些岁月沉淀的诗情离我们远吗?不远。回到生活中,结合你的登高经历。学了这三首诗,你对登高有什么新的体悟。请用“登高的过程,就是……的过程”,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说话。
生依次说:我认为登高的过程就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进取的过程。
师:同学们选取的都是正能量的词汇,我非常感动,这种昂扬的状态就像我们今天的学习登临诗一样,从望天地,到见众生到悟自我,一级一级,走向思想的高峰。孩子们,我们生命中的大喜大悲都能在登高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所以我们始终要保持向上攀登的姿态。
师:学完本课,你肯定有很多的感慨和思考,请任选一联,对出下联,或者自创对联,为你的画作上完美的句号。
1.上联:古今俯瞰同此心
横批:心远天地宽
下联:
2.上联:登高远眺,放怀天地阔
横批:居高人为峰
下联:
因为时间有限,大家把上联写在你的画上,晚自习对出下联,然后我们选出诗画俱佳的作品,来装饰班级文化墙。
五、深情结束
师: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这是来自鲁迅的名言。他倡导我们把我们深情的目光投向社会,投向世界,而我们今天学习登临诗,领略了高远宏大的气象,结识了遥隔一千多年的诗人,更唤醒逐渐远离我们的诗情,这些看似远在天涯的美好其实近在咫尺。他们远吗?
生齐答:不远!
师:真的不远,所以接下来呀,我们要继续走进经典故事,点亮精彩人生!好,同学们下课!
END作者简介杨静,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老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湿地语文栖息者。公开课、视频课、教学设计多次获全国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国家一、二、三等奖、省市二、三等奖若干。并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时代教育》《读与写》《文学少年》《科学与生活》《四川优促会》等核心刊物上。参与编写全国中考复习资料《中考直通车》《优佳学案》等,成都中考复习资料《蓉城中考》《中考一号》《中考必刷》等,参与编写整本书阅读《我与地坛》《童年河》《把栏杆拍遍》等,多次在国培、锦江区、温江区教育研讨会上献课、送课、讲座等。所带班级年年获得“校优秀班集体”,“西萍奖学金品质班级”称号。年获得“成都市中考命题比赛”一等奖,锦江区“微课比赛”一等奖,“锦江区优秀班主任”,温江区“演讲比赛”一等奖,嘉祥集团“表扬个人”。醉心灵动语文,追求悠远之境。
本期编辑:黄友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