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剧照王凯饰演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年),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嚎,举国哀痛。宫门外挤满了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和稚气的孩子,人们均来此给他“送别”,市民自动停市哀悼,燃烧纸钱的烟雾让汴京城天日无光,甚至敌国——辽国君主耶律洪基闻听消息后也眼泪盈眶,还表示要为他建立衣冠冢以寄托哀思。后来就连看谁都觉得比自己差半截的乾隆皇帝也说“我一生只佩服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李世民以外,也就只有他了”。他待人仁厚,爱护群臣,为后世培养了大批贤士名臣,近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评价“那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时代”。然而他一生并没有太大的丰功伟绩,一没有开疆拓土,祖先传给他多少领土,他悉数传给后代;二对国家经济建设没有高妙的思路。他一生最大的优点就是“仁”,他没有帝王那股咄咄逼人的凶狠劲,反倒更具人间烟火味。他是皇帝中爱和稀泥的老好人,宋人周正夫说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他就是一代仁君——宋仁宗:赵祯!宋仁宗画像01大中祥符三年(公元年),宋真宗第六子出生,名赵受益。真的是如其名字所说,宋仁宗一生下来就是受益者。比起历史上其他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一个个勾心斗角,互相伤害,那宋仁宗算是真的幸运。毕竟在他出生之前,他老头宋真宗所有的儿子全部夭折。毫无悬念,他一出生就注定是今后的太子。天禧二年(公元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九月,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看似前途一片美好,毕竟他是今后天下的王,然而噩梦也就此开始……谁知道他家老头竟然有被迫害妄想症,天天搁那担心大臣们会利用太子架空自己。于是他越看自己的儿子越害怕,终于他绷不住了,心想:要不我还是先下手为强吧。这时一边的大臣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你要把自己儿子干了,那不绝嗣了。可怜的太子终究是保住了小命。终于,乾兴元年(公元年),真宗老头驾崩,13岁的赵祯即位。心想自己这回终于当上了老大,不用再担惊受怕了吧。谁曾想,老头给他留了一手,更大的考验来了……▲宋真宗画像原来老头一直不信任儿子,早把权力交给了自己的老婆。刘太后受先帝真宗的嘱托,开始辅佐赵祯执政,平时对他更是严加管教。可以说无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琐事,事事均由刘太后做决定。他这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倒更像是被人操纵的傀儡。明明是一国之君,受万臣朝拜,可每次要做论断的时候,都得问一声:大娘娘觉得呢?是否可行?为了摆脱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母子二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内斗。清平乐剧照(吴越饰演刘太后)不过后来赵祯得知自己的生母并非刘太后,而是先皇嫔妃中的李氏。甚至还因此衍生出了民间传奇故事,狸猫换太子。前一阵子热播电视剧《清平乐》的开篇,就有提到宋仁宗和刘太后的矛盾:少年仁宗得知刘太后并非生母,不顾宫门禁令,连夜出城想接生母回宫。不过与电视中的剧情有所出入的是,历史记载上,宋仁宗得知自己身世时,其生母李氏已经过世。未能在母亲生前与她相认尽孝道,成为宋仁宗一生最遗憾的事。▲民间故事《狸猫换太子》其实这一切从表面上看,宋仁宗与刘太后的矛盾是生母之争,实则是他对处处受到约束的不满。虽然他平时对刘太后言听计从,但内心早已积怨已久,这一刻终于爆发了而已。但是太后刘娥生前,从未停止过对政权的干涉,甚至差点成为了第二个武则天。明道二年(公元年),太后刘娥染病而亡,然而她到死的时候还是不放心这个孩子,竟然留下遗诰:尊太妃为皇太后,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好在杨太妃没什么实力,况且大臣们也不再愿意看见垂帘听政的事,于是刘太后的遗诰成为了一纸空文。至此,宋仁宗赵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亲政。▲刘太后历史画像02宋仁宗在位42年,除去刘太后垂帘听政的近12年,他真正意义上亲政的时间也就30年。而这三十年又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景祐、宝元、康定、庆历前十五年,皇祐、至和、嘉祐后十五年。前十五年北宋一直受困于西夏,外交军事上接连战败,不断寻求议和。内部也是发生了不少农民起义,总之就是一地鸡毛。而就在这前十五年中,发生过一件轰动一时,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其实早在宋仁宗即位后,他就一心想要改革,做出成绩,但碍于刘太后干涉,一直未能如愿。于是在他亲政后,就立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治理黄河,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停止大规模修建寺庙、道观等等……此外,他还召回了之前被贬的贤臣,这其中就包括范仲淹。庆历三年(公元年),北宋与西夏之间初步达成和议,宋仁宗便迫不及待地将55岁的范仲淹,从西北前线召回到中央任枢密副使,同年八月,范仲淹升参知政事(宰相)。于是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开始了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史称“庆历新政”。▲范仲淹画像然而由于改革触犯到了当时权贵的利益,实际上赞成改革的人并不多,自然这场改革就开始不断受到打击。很多人开始指责范仲淹是“朋党”,要知道当时北宋皇帝最讨厌的就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于是宋仁宗便问范仲淹到底怎么回事,谁知这哥们说话太直:“臣在边疆时,看见勇于作战的人自结为党,共同抗敌。朝廷也当这样,我们一伙正义的人,天天为你卖命,就算结党,对你又有啥坏处呢?”而就在此时,欧阳修又来了一波神助攻,他专门就此事写了一篇《朋党论》,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支持。于是仁宗对此极为不满,朝堂上下更是一片反对之声。随着越来越多人对范仲淹的诬陷,宋仁宗开始越来越怀疑范仲淹。终于,宋仁宗做出了一个痛苦又无奈的决定。庆历五年(公元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这场历时一年四个月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这次改革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庆历六年(公元年),范仲淹被贬到岳州的好友滕子京,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取得朝廷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一。为了提高自己政绩工程的知名度,滕子京给范仲淹送了点礼(洞庭晚秋图),希望范仲淹为自己作两篇记,其中一则便是《岳阳楼记》。此时的范公,官场失意,壮志未酬。于是将自己满肚子的牢骚和豪情,全部寄托于这篇文章之中,谁料却苦了千百年后的学子。▲湖南岳阳楼后十五年,随着对夏议和成功,大宋国内总体上国泰民安,出现治世局面。而这两个十五年阶段的划分,便是以庆历八年为界限。这一年对宋仁宗来说,发生了两件天大的喜讯:其一是庆历八年(公元年)春,夏国主曩宵(即元昊)卒,元昊,这个萦绕在宋仁宗君臣心中的梦魇,终于死了!其二是贝州的王则起义终于被平定了。至此,北宋长期以来面临的内忧外患,终于消停了下来。也就是这一年,宋仁宗宣布明年年号改为“皇祐”,庆历年号就此画上了句号,宋仁宗执政的后十五年就此开始!这十五年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国内出现了少有的祥和局面,科学文化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嘉祐二年(公元年),因为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注定了这是不平凡的一年。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上奏进士名单,这些考生中,后来官居宰相的有九人,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了三人,就连北宋网红苏东坡也未能进入前三,只落得二等。也正是这届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之多,被后世称为“前年科举第一榜”!▲苏轼嘉祐八年(公元年),宋仁宗赵祯驾崩于福宁殿,享年54岁,庙号“仁宗”。03宋仁宗在位42年,终身未离开过京城。没有过微服私访,没有过南征北战,倘若不是出于礼仪之需,他可能连皇城都出不去。尽管是宋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但由于政绩平平,导致他成为历史上最容易被忽略的皇帝。他手下随便一个大臣,可能说出来都比他有知名度: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包拯、狄青、柳永……这一个个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名人,皆出自于仁宗时期。这一切都与仁宗的“仁政”分不开,甚至有人说,他可能是“最不像皇帝的皇帝”了。▲唐宋八大家包拯是北宋出了名的谏臣,他给宋仁宗提意见时不仅当面怼他,还常常喷他一脸口水,对此,他不仅不动怒,还把脸上的口水留着回去给妃子看。他的“仁”不仅体现在君臣关系上,对待下人,百姓更是如此。据《宋史》记载,有一次仁宗处理政务到深夜,倍感饥饿,就想喝碗羊汤,但却始终没有开口。后来闲谈中,他与曹皇后提及此事,曹皇后问何故:这饿着肚子能睡着觉?谁料仁宗说道:假如我当时吩咐下去,御厨就知道我好这一口,那以后就会天天宰羊备需。这样算下去,一年得杀多少羊。况且那么晚,人家御厨也要睡觉,明儿还得赶早上班呢!▲曹皇后画像他因为“仁”而为当时文人创造了“最好的时代”,被历代文人推崇;也是因为“仁”而总是做老好人,本着谁也不得罪的心态,在大臣中间和稀泥。虽然当时人才辈出,但是他频繁更换重臣,朝令夕改,致使其在政治上并无太大作为,甚至他在位时批评声不断。但他死后举国哀痛却也是事实,连敌国君民也感到惋惜,以至“燕境之无远近皆哭”。辽国老大怀念那42年不识兵革的时光,还表示要为他建衣冠冢以寄托哀思。“为人君,止于仁”,是为“仁宗盛治”!▲宋仁宗画像注:以上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