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景楼,一座可与岳阳楼、黄鹤楼相并肩的楼阁,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曾让无数游人心驰神往。
登上多景楼,可看到绵延万里的青山,亦可听到奔如千马的江声;广袤的天地皆收于眼底,云之舒卷、风之往来,树木之参差交错……真是宛如图画却胜于图画。
多景楼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好游之客,自宋元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争相登临且为多景楼题诗留字,故而此楼的名声也是越来越大。
而在诸多的诗作之中,宋朝诗人曾巩的一首诗作却格外具有分量;可以说,多景楼能够“名扬天下”,曾巩的诗作功不可没。
诗巷在本章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曾巩的这首名作,它从一定程度上带火了多景楼,全诗8句写得皆见匠心;读后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曾巩真是了不起。
多景楼
宋·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多景楼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内;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中年,当时他仕途不顺、宦游他乡,在行经镇江而登上慕名已久的多景楼后,作者被眼前之景所迷,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首联写得比较有概括性: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因为想要观赏美景,所以作者登上了这座多景楼,他流连在栏杆处,极目远眺,直觉视野开阔,四面风光一览无余。
作者首先说明了自己登楼的目的,而后又从整体上对多景楼的气势与地理环境进行了说明。”欲收嘉景”四个字是目的,也是对多景楼风景之美的初步介绍;“四望通”是对多景楼所处地理位置的直接体现,从这三个字中,我们足以了解到多景楼的巍峨形象,可谓无形中将全诗的气势与情感色彩营造出来。
而除此之外,“四望通”三个字也很好地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了铺垫,所以作者在后文中将会写些什么,我们于此处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作者登楼是来看美景的,那么这里的美景到底美在哪里呢?颔联就给出了不错的答案: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水摇云影,翠紫两种色彩同时浮于水面之上,天空满含山气显得时青时红。
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神奇的现象,说实话,这样的风景、这样的瞬间在我们在平日里是很难看到的。而想要看到这种景象,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特定的地方,第二是特定的时间。
然而这种景象在多景楼让作者捕捉下来,并且将其进行了二次创作而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多景楼风景的与众不同。颔联与首联之联体现着紧密的脉络贯穿,它所起到的作用就呼应首联、补充首联。
颔联的美极具画面感,它不但有动有静,还有丰富明艳的色彩搭配,在广阔的气象间融入了唯美的因素,给人以遐想、给人以享受。
颈联依然是作者对风景的具体描写: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一川钟声传来,唤醒了淮南的明月,万里帆船正乘着海外的清风行驶。这一句的景色一点不输颔联,因为它与颔联是完全不同的两中裁剪。颔联注重色彩的晕染,而这一联则换了一个角度,比较注重物象的动态刻画。
“一川钟呗”给诗带来的是空灵澄澈的韵味,而它与“月”相组合,就使得这个画面瞬间变得脱俗出尘,给人心灵以被洗涤的感觉。
“万里帆樯”给诗带来的则是雄宏苍劲的魅力,它与“风”相组合,进一步拓开了画面的空间,打开读者的视野,给人以身心上的疏放之感。
这首诗的布局方式与大多五律有些相似,它是在尾联中完成了“转合”两个环节: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虽然作者已经老去,虽然他的衣服上布满了征尘,但他的心志尚未磨灭,作者依然羡慕那高飞的鸿雁,希望能够象它一样,可以自由地在梦想的天空中翱翔。
诗的尾联笔锋一转,从原来的景色描写落到了情感抒发上面。作者在饱览了多景楼的壮观美景后,已经深受感染;而当他看到远处那飞翔的鸿雁时,心中的无限豪情被充分激发出来。
作者想到了自己的人生际遇,想到了自己已老的身体,纵然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残酷的现实,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妨碍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多景楼宏伟开放的景观更让作者心胸豪迈,信心倍增,他借天空中的”鸿雁”表达出了自己积极旷达的情怀,这有别于许多色彩较为凄凉沉郁的登临之作,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读这首诗,我们不但被其中的美景所震撼,还被作者苍劲的笔力与情感所鼓舞和感染。人生当如此,纵然有许多波折与苦难,但我们梦想不能迷失方向,相信只要心向阳光,就会找到安暖所在。
襟袖风尘沾已满,何妨青眼向沧溟;各位看官,不知对于曾巩的这首《多景楼》,屏幕前的你有何特别的感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