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新闻 >> 正文 >> 正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核心素养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5/31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及节奏并背诵全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精练、生动的语言及精彩语段。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反语的表达效果,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设想

《岳阳楼记》选自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为古代记游散文单元,所选的篇目都是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中提到,本学段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该类文学作品,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感受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与志趣抱负。

四、教学方法:

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因此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猜想、组词、结合上下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疏通文意。同时借助之前学过的朗读和词性的知识,通过标注有代表性的实词和虚词来诵读文章,感知文章语言对仗、语气变化的特点,从而初步感知作品情感的变化。

教师需要借助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在诵读中通过节奏和语气的变化感知不同段落表现出的景物的特点,同时在品辞会情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发掘作者的志趣抱负、高尚情怀,能积累一定的名言警句,内化为鞭策自己的精神动力。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介绍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圆明园

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4.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也就是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进而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滕(ténɡ)谪(zhé)守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ɡ)淫(yín)雨薄雾冥冥(bómínɡ)偕(xié)樯倾楫摧(qiánɡjí)

岸芷(zhǐ)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宠辱xié(偕)忘

朝huī(晖)薄暮míngmíng(冥冥)皓(hào)月

属(zhǔ)予作文樯倾楫摧(qiángqīngjícuī)

2.重点词语释义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连月不开:指天气放晴。去国怀乡: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诽谤性话语。讥:批评指责。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波澜不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上下天光:天色,湖光。

静影沉璧:圆形的玉。此乐何极:哪有尽头。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二)文本梳理

通假字

1.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3.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4.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致,风景)

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的长官

2.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3.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一词多义

1.政通人和(顺利)

然则北通巫峡(通往)

2.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3.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一碧万顷(一片)

而或长烟一空(全)

5.南极潇湘(至、到达)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尽头)

重点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关键字:通:顺利。和:和睦,和乐。废:荒废的事业。具:同“俱”,全,都。兴:兴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关键字:属:同“嘱”,嘱托。作:写。以:表目的。记:记述。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滕子京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关键字:观:看。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优美的。状:景象,景色。

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这一个湖上。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关键字: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横:宽阔。际(涯):边。

它衔接远处的群山,吞纳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广阔无边。

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关键字:朝:早晨。晖:日光(照耀)。夕:傍晚。阴:阴暗。气象:景象。

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天色阴暗,景象变化万千。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关键字:则:就是。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述:记述。备:完备,详尽。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所见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关键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北:向北。通:到达。南:向南。极:至,直达。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会:聚会。览:观赏。物:指景物。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三)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课文

1.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2.“破”题切入把握论点

1.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作者以宏大的手笔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然后作者妙笔一转,由写景开始转向抒情,作者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宏伟的岳阳楼,将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继续深入课文,感受范文正公的心情。学生活动:朗诵改编或写作的诗歌,简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二、小组合作,互相探讨下列问题:

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第5自然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忧”,又以什么为“乐”呢?

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

4.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5.“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旷达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曾激励过成千上万的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才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2.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我不赞同那些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我们要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四、拓展延伸,爱国爱文化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摘自《答手诏条陈十事》

明确:该句来源于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其延伸,借以表达对仕途沉浮的旷达胸襟。北宋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对外周边国家虎视眈眈,对内军队贪污,官员腐败。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中,爱国志士范仲淹虽然被贬,依然心系国家安危,高呼“先忧后乐”的爱国观,在当今时代,仍有强烈警示和教育意义。

师提问:讨论范仲淹的精神所在

明确:人物精神之美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六、探究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运用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思考该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第一段叙事,叙述了写作缘由;第二至四段写景,描写了岳阳楼一阴一晴之景以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第五段议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文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情感推至高潮,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作者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不仅交代了事件的因果,而且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过渡到情感,进而引发议论,文末直抒胸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是巧妙。

六、课文总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七、作业布置: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的?请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