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发展 >> 正文 >> 正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考知识点菲菲老师说语文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5/2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一、句子翻译:

答题技巧:

1、保留。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朝代、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不必翻译。

2、增加。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3、选择。即选用恰当的词义解释。

4、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如:小大之狱,“狱”应该是“案件”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里理解的“监狱”。

5、补充。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6、删略。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就是音节助词,只是为了补充音节。

7、调序。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序后再翻译。如“何陋之有”。

二、划分朗读节奏(断句):

文言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全国各地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不少同学反映文言句子浩如烟海,一个句子一种停顿,难以掌握。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如:①“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乡邻之生”和“日蹙”是两个偏正短语,都不能断开,“生”和“日”不能连读。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偏正短语,“唐贤今人”做“诗赋”的定语。“唐贤今人诗赋”不能断开,如果把它断开,在“唐贤今人”后停顿,就变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似乎刻的是“唐贤今人”和“诗赋”,这就是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二)、五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④“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⑥“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

如:⑧“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⑨“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4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如:⑩“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11]“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5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如:[1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1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不要曲解句意才是关键。另外,所在句子的停顿一般只需1~2处,不宜过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