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大举进攻,北宋灭亡。这让处于世局动乱的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内涵都受到了改变。在这之前,他只是想通过考取功名来谋取一官半职,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在24岁那年,由于他才华出众考取了近士,被于授文林郎的职位。因为他精通琴棋书画,写诗的才华又名声在外。并且受到了皇上的青睐,他的官职步步高升,人一旦非常成功,就会遭到别人的嫉妒,这使得它不知不觉地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水深火热之中。靖康之难发生时,他已经被贬为小官,由于战争的发生他不得不四处逃难,最终他到了洞庭湖,与朋友几次登岳阳楼时谈起了以前的事情,借酒消愁,写下了这一首七言律诗。
古诗赏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第一首,共两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
首联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生动形象地描绘洞庭湖的地理位置,
借景生情想到自己辗转反侧的流离生活不由得,想起了心中的悲伤。
颔联
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介绍了岳阳楼,追念古代的经历,为现在的事情感到伤感。
在这样美如画的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中陈与义完全没有半点欣赏山水风光的心情。仅“徙倚”二字,把诗人心中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运用“万里”“三年”这两个量词说明了诗人逃难时距离之长,时间之久,恰当的表现了自己逃离家乡,过着食不果腹的流离生活和经历,形成了完美的首尾呼应。
尾联作者用“风霜”两字是指当时的景色的厚重,与自己的“白头”相互映衬,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从侧面表达了当时政治局面的危机,“老木沧波”表达了作者心力憔悴,和自己长时间的艰难困苦生活的自情况。
作者以借物喻事的修辞手法用岳阳楼的景色来比喻整个朝廷的大局面,然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朝廷局面的焦虑,后来通过自己饱受旧的经历和磨难,来表达自己有心无力的自身情况。
这首诗表达了陈与义在外漂泊的孤独和无助,和对国家的灾难而感到悲伤,借用岳阳楼来表达了他流离失所、和朝廷时局动荡的担忧,不得不说陈与义虽然因国家的灭亡而流离失所,但他对朝廷的局面的关心却丝毫没有减少,但无奈自己以无能为力。像这样的真正为朝廷着想的人,应该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272.html